《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46,7-7-5,離婁章句上7-5》
【"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甲辰日,二月廿一,2017年3月18日星期六。
一.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一萬倍。
? ?孟子接著說,通過文王的故事和孔子的言論可知,無敵于天下的根源在于好仁。當今的諸侯把接受大國的命令視為恥辱,說明心里面還是有想法的,他也希望長駕遠馭,無敵于天下。但他立錯了榜樣,把那些大國立為榜樣,模仿他的驕傲和排場,而沒有立文王為榜樣,學習文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俗話說,跟著老鼠學打洞,跟著猴子學上樹,立錯了榜樣,做事就是個折騰而已,能有什么結果呢?張居正先生用五句話做了概括:"觀其所為,都只是嚴刑重斂,興兵結怨的事,未能誠心愛民,力行仁政者。"意思是說,沒干正經事,干的都是反經事,偏經事,歪經事,惡經事,假經事。
? ?觀察現實生活可以發現,往往做了這樣,則不做那樣。這個現象真隱蔽,所以也真可怕,往往對這個道理缺乏意識和警惕。所以,不存在"兩全其美",只存在選擇,朝東走就要放棄朝西走。不需要追問什么是十善,不做十惡就是十善。
? ?上述諸侯的做法表明,一味地抱怨,沒啥用。這種層次,連頭腦都算不上,就是一情緒而已,跟那到處吹胡子瞪眼的北宮黝一個層次了。北宮黝是一個武夫而已,作為一國之君卻淪為與北宮黝相提并論,真該笑話。如果作為諸侯,只是表面上裝出一付端莊威武的樣子,威儀三千,但他的決策邏輯,卻跟一個刺客一樣,那不是應該被笑話的嗎?有人批評管仲生活奢侈,孔子站出來維護管仲,大力肯定管仲的功績,為什么?梁武帝一生吃齋念佛,"南朝四百八十寺"說的就是他的功德,卻被達摩恥笑為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為什么?這兩者都屬于不該放在一個層次上比較的例子。換言之,如果身為一名財務人員,貪污一萬塊就是大罪,因為你就是干這個的。但是管仲的浪費百萬千萬于這個數目,孔子照樣維護他、肯定他。不管數字是大的還是小的,終歸是個數字,性質不由數字決定。同理,梁武帝如果是一個富翁,能做出這些功德,達摩對他的評價一定兩樣。但你是皇帝,作為皇帝的你,干的都是什么破事兒啊,需要你干這些事兒嗎?你一頭撲進去干了這些事兒,天下的老百姓卻遭老鼻子殃了,你梁武帝算個什么狗屁功德呢,用天下的遭殃作為代價,干出來一個有漏之因的功德,倒是讓自己成了一個狗皇帝。回頭看看孟子怎么評價堯的,一對比就知道梁武帝這事兒干得真糊涂。孟子說,堯不干具體工作,“垂拱而治”,他一心撲在尋訪人才的事情上,最終發現舜,考察舜,鍛煉舜,啟用舜。孟子說,你以為天下得人是簡單的事嗎?那是你的腦袋簡單了,而不是真簡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天下得人。
二.濯,朝向哪個方向的?
? ?孟子說,能超越情緒層次,進入頭腦層次的,就會停止抱怨,閉上嘴巴,去學習免于恥辱的方法。如果不去學習掌握免恥的方法,就跟用手去握熱物,卻不知先用水沖灑降溫一樣愚蠢。請問,很熱的東西,直接握上去,握得住嗎?握不住不得撒手嗎?徒勞無功。
? ?《大雅·桑柔》上說:"誰能執熱,逝不以濯?",逝是助詞,唯一的作用就是幫助押韻,沒有意義和內涵,就是為了讓語言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工具。
? ?這是孟子舉例說明立國者必以仁自強,然后可以服人。
? ?張居正先生講解說,戰國時期的各國諸侯,跟天下的烏鴉一樣,一般黑。比如說齊宣王,有志于統一中國,卻只知道一味地興兵構怨;魏國梁惠王發誓要為先人雪恥,卻只知道一味地糜爛其民。孟子統統都用仁政教他們,卻沒有一個能用的。孟子用這節論述,警示當時的政治家。
? ?濯,是澆水。意思是沖水,用以降溫。
? ?最需要澆的是心火。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