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立學校家長一知道我家兒子在國際化學校,第一反應就是:貴族學校啊?有錢人家的孩子。
第二反應:知識水平太差,沒法和公立比啊!實在不行了,才能去這種學校,總得給孩子找條出路吧!
第三反應:學生在一起比誰家更有錢吧?
他們的結論是:國際的不如公立的,公立的不如私立的。
兒子從公立轉學到這家國際化學校,的確是因為在原有公立名校里,自信心被打壓過頭了,看著兒子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膽小怕事的性格,我們轉學了。
進到新學校不久就發現,兒子開心了,快樂了,一改往昔的愁眉苦臉,覺得一切都好。老師好:充滿鼓勵的言語,平等對話。同學們好:彬彬有禮,自信陽光,每個孩子都閃閃發亮,都有可能是某個領域里的學霸,明星。學習熱情和興趣大大提升。
最重要的是:課程體系的設立以及評價系統完全不同。
1,首先是上課形式
小班教學,小組圍坐。程度分班,竄堂跑課。
一個班只有20人左右,幾乎所有的科目都需要以隨機組隊的形式完成任務。讓全班同學都能有機會與他人合作,孩子們團隊意識非常強,不能只關心自己的能力,也需要照顧到小組成員,大家共進退。優秀的小組成績往往是那些團隊合作精神最強,懂得分享的孩子們。
會根據學生自己的語言能力水平分班上課,主要是語數外三科,讓每個孩子都有與之能力水平匹配的學科難度。自信心都妥善得到保護和激勵。一學期最少有2次調班的機會。
由于能力分班,每個孩子的課程表都不同,就得竄堂跑課,甚至需要一個教學樓到另一個教學樓。假如一個孩子數學在A班,英語非母語班,中文母語班,加上選修科目都有不同,基本10門功課。每個孩子就得按照自己的課程表進不同的班級上課,每堂課的同學可能都不同。這需要極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做好時間安排,任何人幫不了你。
2,課程平等
在這里,基本上無法分主課副課,因為每個學科都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學科都能出現大學霸。比如這里體育是特別被推崇的大熱學科,每天都有體育課,課后還必須選修一門運動作為你的課外活動,體育項目都多達十幾種。音樂,戲劇,藝術選兩科必修,這些在公立不被重視的科目,往往在這里能讓孩子們成為校園里最閃亮的明星。只有等到了高中,才更加細化分科,但也是需要在語言,文史,科學,藝術及其它,中選八科,每個大類里都得有課。課外還有各種興趣社團,據說也有幾十個,都是孩子們自己組織,在我看來,真正做到了全面發展。
3,教學方法授課形式多樣
在這里學生參與度很高。比如英語是一學期就一兩本小說,需要完成閱讀,論文,演講,案例分析,模擬實踐,角色扮演等等。科學(物理化學生物)都是在實驗室里完成的,老師講的少,學生實驗動手多。藝術可不只是畫畫班,各種藝術形式在這里分享,真是創意無極限。戲劇更不只是模仿表演那么簡單,創作劇本,編排,燈光,音效……都是孩子們自己組織安排,策劃完成的。連語文課都和公立不同,最近初中部【詩詞大會】如火如荼。
4,學科考核機制全面
每個學科評判孩子是否優異,不是只看他的考試成績,小組討論,平時作業,演講,論文答辯,連學習態度都計分。各種報告形式豐富多彩,如果一個孩子知識掌握能力,動手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包括學習態度,作業完成質量,隨便哪一項消極怠工,都無法得到較高的分數。
到了高中的最后兩年,學校的孩子們會進入國際IB課程體系的學習,有一位中國大學老師說相當于中國大學一年級專科水平的難度。
這周兒子學校春季無墻周去三亞拉練了。帆板,攀巖,測量潮汐,環保,野外生存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