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朋友”二字,很多人馬上想到管仲和鮑叔牙的“管鮑之交”,或者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實這些都太理想化了,千年不遇。
現實當中,朋友之間的交往,大多還是世俗的,有“保質期”的,常聽人說“一輩子的朋友”,事后來看,不過是一時的錯覺罷了。
隨著我們自己的變化,朋友的變化,我們在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朋友圈”,這就是現實情況。
那么,人到底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說多了記不住,守住八個字就行了。
這里先講個歷史故事,袁世凱大家都知道,是晚清的風云人物,前期他其實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但就因為兩件事做錯了,使他至今蒙受滾滾罵名。
第一件事就是向榮祿告密,坑了光緒和維新派,加速了戊戌變法的流產。
第二件事當然就是洪憲帝制,后人看來這絕對是敗筆,但當時情況不同,袁世凱已是全國最有權勢的人,且熱衷于恢復帝制,所以他聽到的,只是一片擁戴的聲音。就連蔡鍔主持下的云南,也發來了賀電,可見一斑。
反對的聲音當然也有,比如袁世凱的幾位老部下,段祺瑞、徐世昌、張一等人,就不同程度持有反對意見,但不管是積極的規勸,還是消極的對抗,都沒有阻擋袁世凱走向皇位的腳步。
緊要關頭,袁世凱的一位舊交進了京。這個人的到來,對袁世凱觸動很大。
這個人就是嚴修,當時的身份是民間教育家,可以說是一介布衣,但這個人跟袁世凱的交情可不一般。
戊戌變法期間,嚴修任貴州學政,因支持變法而被革職,后來清政府搞新政,又啟用他為學部侍郎,相當于教育部副部長,是廢科舉的功臣之一。
袁世凱更是仕途多舛,慈禧死后,攝政王載灃掌權。載灃是光緒的弟弟,恨袁世凱入骨,本來要殺他,后來總算是退了一步,罷了袁世凱的官,趕回老家。
在慈禧時代,袁世凱風光過,交了不少朋友,但當他黯然啟程返鄉時,沒幾個人相送,但嚴修去了。
更難得的是,嚴修回去就寫了奏折,為袁世凱鳴冤,結果載灃一生氣,把嚴修也給罷了官。
從這件事上,能看出來嚴修跟袁世凱確實稱得上莫逆之交。
后來,袁世凱再度崛起,幾次三番要嚴修進京授予重任,但嚴修沒有接受,一直致力于民間教育,是南開大學創辦人之一。
眼下袁世凱要當皇帝,嚴修火速進京,苦口婆心勸袁世凱不要開歷史的倒車。
袁世凱對嚴修倒是很客氣,沒有直接拒絕,他玩了個花招,辯解說這個事不是我個人決定的,是組織的決定,讓嚴修去找籌安會說——這等于是拐了彎說了“No”。
后來的情況眾所周知,袁世凱在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全國反對的聲浪就起來了,蔡鍔在云南起兵,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撤銷帝制。
袁世凱實在想不清楚:為什么早先擁戴的人,現在都在反對他。
這次打擊太大,袁世凱自此一病不起,病榻上的他常念叨嚴修,他跟身邊人說,嚴修這樣的人是國士,他那樣來勸我,我卻不聽,簡直自作自受。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可不可交,
古人有一個標準,叫做“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易經·系辭下》),守住這個標準,交的朋友準錯不了。
嚴修不正是這樣的人嗎?你發達的時候我不去巴結你,你倒霉的時候我也不會看不起你,可能的話還出手幫幫你。
人一輩子,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個朋友,豈不是天大的幸事,怎能不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