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驟冷,懶癌病犯,無心向學。百無聊賴之余,觀畢法國電影“L'AVENIR”,甫一沖動,著下此篇影評。
電影的主創和故事簡介。
片名:將來的事 L'avenir
又名: 愛情未來(臺) / 將來 / Things to Come
導演: 米婭·漢森-洛夫
編劇: 米婭·漢森-洛夫
主演: 伊莎貝爾·于佩爾 / 安德烈·馬爾孔 / 羅曼·科蘭卡 / 愛迪絲·斯考博 / 伊莉斯·洛蒙
**將來的事的劇情簡介 **
Nathalie Chazeaux(Isabelle Huppert飾)是巴黎一所中學的哲學課老師,她對工作充滿熱情,享受在生活中思考的樂趣;她丈夫Heinz(André Marcon飾)也是一位教師,她還有一雙兒女Chloé(Sarah Le Picard飾)和 Johann(Solal Forte飾)。一直以來,Nathalie的生活都圍著這一家四口、她占有欲極強的母親Yvette(Edith Scob飾)和自己的得意門生Fabien(Roman Kolinka飾)展開。
然而有一天,丈夫告訴Nathalie他要為另一個女人與她分居,一貫任性胡來的母親在養老院里遽然去世,自己編寫的教材也被出版社告知將停止再版……前所未有的巨大自由突然降臨在Nathalie面前,她必須重塑自己的生活。
以上資料復制于豆瓣。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影愛好者,這里面的名字我其實一個都不認得,但是并不妨礙我對這部電影的喜好。不得不說,法國電影確實不同于好萊塢的快餐電影,它總是有一些東西蘊藏在劇情表面,需要觀眾細細琢磨才能體會得到。它不會告訴你某個大道理,或者宣傳某種英雄注意,亦或者給你灌雞湯。但是總有一種更有力量,更接近生活哲理的東西,貫穿整部電影,使得觀眾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抓住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
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呢?作為一名非常業余的觀眾,我覺得我水平實在太有限了,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更何況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觀點,并不能代表其他人的觀點。但是我認為,好的電影,應該總是能帶給觀眾驚喜,甚至引發觀眾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那種一味地迎合觀眾、投其所好的電影,除了給觀眾下一劑猛藥,讓他們哈哈大笑或者是嚎啕痛哭一場,發出“看,那就是我們的青春/人生啊~~”的感慨之外,還能有什么作用?難道你的內心就會因此而充實嗎?誠然這個市場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只是快餐固然能夠吃飽,然而營養畢竟不夠豐富。
回到這部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女主角Nathalie本身是個高中哲學教師,而整個電影通過一系列的人物之間的對白,一連串長鏡頭的運用,場景的變化和人物特寫,似乎總是暗含著一些哲學的隱喻,透漏著想要與觀眾探討一番的意圖。
女主角的氣質非常符合人物設定,她已經過了青春靚麗的年華,歲月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但是她仍然好看。不是膚白貌美、凹凸有致的好看,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優雅和從容。這種感覺,大概一方面是因為女主角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一副波瀾不驚的表情,另一方面著裝得體,與當時場景和心境匹配,另外就是永遠都保持筆直挺拔的身段。這是否就是電影想要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類的思想,而刻意安排的呢?
我的哲學素養實在不高,無法看出電影真實想要表達了哪種隱喻。不過有幾處情節,還是可以看出是有意為之,隱約地想要表達些什么。
首先是影片開頭就特別有意思。
一家四口來到海邊的一位偉大的法國作家長眠之處游玩,女主角和丈夫站在墓碑前面緬懷他,兩個小孩心不在焉地在旁邊等待。這時候姐姐終于耐心到了極限說:“我們可以走了嗎?我不想催你們,但是海水漲潮了。”然后直接無視父母就走了,走的時候還嘀咕著:“我可不想和夏多布里昂過夜。”弟弟看了看父母,有看了看姐姐,猶豫了一秒鐘,然后就屁顛屁顛跟上去了。女主角身為母親,想必是有點擔心,見故也馬上跟上前去。而父親,則回應說要再待一會。十幾秒之后,終于也掉頭去尋家人。然后片名出現,鏡頭一轉到數年后。
4個角色的不同演繹,應該不單單只是為了表現女兒的叛逆和兩代人之間的小矛盾吧。是不是暗示著人到了某個階段(姐姐)會有自主獨立的訴求,而孩童時期(弟弟)的我們則是懵懂無知的,強大的個體(父親)是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的。而姐姐提醒海水要漲潮,是不是有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味。
而“我可不想和夏多布里昂過夜”這一句,不露痕跡地告訴觀眾這位作家的身份。這個比念一大段作家生平簡介,再裝模做樣討論幾分鐘他的作品好太多了。巧妙地一筆帶過,使得臺詞沒有廢話,情節也緊湊、順暢。
再比如女主角在海邊小屋給母親打電話沒有信號那一段。影片似乎有些毫無道理地展示了女主角從海灘上的礁石一路走到淤泥,走到海水邊緣,從石階返回的一系列場景。恐怕也不僅僅是為了表現海岸線的風景很美吧。
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女主角在農場修養期間。有一個場景是她獨自一人,攜帶著書本,穿過一片小樹林。站在遠處看這片樹林,深處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底,但是穿行的時候,會發現美在其中,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斕的光斑,林子里是敞亮的。最終她終于穿過了樹林,豁然開朗,一片綠蔥蔥的草地出現在眼前,陽光灑落其上,遠處群山峻嶺,煙霧繚繞,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不是又暗示了:追求真理,往往是道阻且長,前路不明,但是如果勇敢地去探索,撥開迷霧,總是能找到前進的方向的。最終我們總能走出困境,抵達揭示真理的彼岸。
諸如此類的設計電影中俯拾即是,一邊觀影一邊細細琢磨,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電影的攝影部分。
因為不是專業從影人士,甚至不懂攝影,只是覺得處理合理、不顯得突兀。電影畫面整體的色調偏暗,符合主角有些壓抑的情感。對于一個未出門旅游過的人來說,通過這部電影能感受到異國風情。比如雙層巴士,學校空曠的一樓的前廳,石板路,海邊遠處的不知道是什么風格的建筑物。它們肯定都有一個特定的風格和名稱,雖然眼界短淺不認識,但是感覺就是對了。
電影的臺詞設計。
電影有多處地方,特意借演員的口,做哲學問題的探討。
比如,課堂上女主角讓學生思考盧梭的話:”假如有上帝的子民,他們以民主的方式執政。一個極度完美的政府,卻無法符合人民的需求。“
再比如,女主角和他的得意門生的探討那一段,學生質疑老師追求的生活與思想統一只停留在內心層面,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言談舉止不會損害自己的價值觀,但無法接受思想失控而導致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老師反駁他說自己只想教會學生思考,并且她的理念是雖然不同意別人,但尊重其他人的想法。我的理解是,學生以為人要知行合一,為了真理敢于犧牲一切,包括自己。老師則認為真理并不是絕對的,你所認為的真理到了某個階段可能會變成錯的,所以要允許他人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就是所謂真理的局限性吧。
最后再來看一個片段好了。
公交車上,伴著語音未落的那段葬禮上的悼詞,鏡頭代表著女主角的視角投向車窗外,街景、行人接連掠過,女主角悲從心來,再也按捺不住喪母之痛和被出軌的雙重打擊,旁若無人地失聲痛苦。這時鏡頭間或轉向公交車上另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姑娘(眼鏡掛在襯衫中間,暗示有個性),她似乎面無表情地看著女主角的行為。
這一段將老中青三個年齡階段聯系起來,暗示別人的現在,就是自己的將來。人會生老病死,沒有人能戰勝自然規律。
忽然女主角瞥見前夫和情人在一起,隨著公車的向前行走,轉頭確認了一眼,居然破涕為笑……
大概也是因為,已成既定事實的東西,再怎么傷心難過,它都不會因你而改變,何必庸人自擾之。只有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的苦難吧。
(自娛自樂,權當練習如何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