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出土的文物數量龐大、體量大,尤其是青銅文物,無論是神像、面具、神獸都是如此奇特,制造技術和體量也是無出其右,國內外都是僅此一家(詳情請見前篇“獨一無二的三星堆文明”)。所以一開始,就引來高度關注,猜測來自外星文明、域外文明等,眾說紛紜,不絕于耳。
追根溯源,三星堆文明其實并非突然出現,來龍去脈雖說很難完全復原,但可以大膽猜想的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
大約4000年前,因華夏與三苗之戰遷徙而來的魚鳧族(束發樣式的圓頂銅人),他們帶來了中原文明;再到3700年前,自干旱的甘肅青海而來的蠶叢族(編發樣式的平頂冠銅人),其中就有國破逃亡的蘇美爾人后裔,帶來了金杖、面具神像為特點的西亞宗教文化和發達的青銅鍛造工藝;還有來自鄂西地區的柏灌人(盤發辮樣式的銅人),目前出土神像數量極少且無黃金面具人像,他們的加盟,最終形成三星堆文明鼎盛時期,三大部族共處共生,棲居近千年。
有意思的是,出土的大量人頭像,數量最多的是蠶叢族,包括大體量的青銅大立人,帶黃金面具的人頭像,還有縱目飛耳傳說中第一代蜀王蠶叢特征的大面具,說明蠶叢一族擁有至高地位,正好與古史書記載的“先稱王者蠶叢”一致。
直至3100年前,三星堆文明衰亡,似乎突然消失一般。有說法是部族戰爭,源于祭祀坑中大量出土的被有意破壞和焚燒的器件和祭祀品。而事實上,從1號坑到8號坑,每相隔某個周期,祭祀方式神諭重大決策或者新老交替,三星堆文明采用其他區域不常見的方式,也就是破壞、焚燒和掩埋上代的祭祀器具,這種壕氣看其繁復的組件和大體量就可見一斑。究其真正的衰亡原因,其實也不特別。
三星堆遺址依江而建,考古泥沙堆積和覆蓋情況,水災甚至洪水災害首當其沖。考究古氣候也可發現那個時期,陰雨頻繁、洪水泛濫,對以粟米種植為主的農業經濟帶來的重大影響,進而對三星堆政權維持造成致命威脅,直至聯盟土崩瓦解。其中魚鳧人遷徙到成都平原的金沙遺址,金沙文明與三星堆文明的文化內涵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但青銅技藝明顯低于三星堆文明,最終被杜宇打敗,創建蜀國,后被并于華夏版圖,考究之后出土的文物也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至于其他部族,考究古籍和文物文化,大致可看出端倪,蠶叢人及部分魚鳧人向云南遷徙,柏灌人向廣元、陜西等北地遷徙。
如此看來,三星堆文明的繁榮是多種文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消亡正是聯盟分崩離析。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將文明輻射和延續到更多的地方。
判定文明的程度,不只是出土的器件,更重要的是城市。遺址古城墻、規范繁復的祭祀禮儀、城市布局和建筑群等都是這樣的實證。還有最重要的——文字。
文字與符號不同,不是隨意的、零碎的,正是商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才能逐步解讀出商周歷史。以玉琮著稱的浙江良渚文化為例,良渚玉文正是刻在玉器上的,溝通傳承也好神諭負載也罷,成為必然需求。對于玉器和青銅器文化如此發達的三星堆文明,考古出土的文物尚無發現文字蹤跡,的確很不尋常。只有從少量流落民間疑似三星堆出土的銅拓片上,可看到其上鏨刻的形似文字的字符。還有出土文物幾乎都是來自于祭祀坑,尚無發現墓葬,除祭祀品的其他信息都不可考證,說不定就有文字信息,也能補充歷史碎片或證史猜想。
如果說三星堆文明來龍去脈,還可以通過文獻文物推論考據,而更讓人迷惑的種種未解之謎還在等待著破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