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賢愚經》里記載一段「賣貧」的故事。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有一日在化緣途中,遇到一位老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的哭泣。
迦旃延一見,同情心油然生起,于是上前問道:「這位婦人!什么事情使妳傷心,要坐在這里啼哭?我是佛陀的弟子,妳告訴我吧!我愿意幫助妳解決苦難的問題!」
「你是沒有辦法的,你看這世上多么不公平,貧富如此的懸殊,而我是一個苦命的人,一生受苦受難,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實在不想活了!」老婦人說。
迦旃延非常慈悲地開導她道:「請勿傷心,世上的窮人很多,不只妳一人。再說,窮人不一定就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就會快樂。做人只要過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的生活就是一種喜悅跟美好,貧窮又何須傷悲的呢?」
「你是一位出家人,你能看得開世間情欲,但我不能。我是這里大富豪的奴隸,平時有做不完的工作,衣食不周又不自由,而我的主人,既吝嗇又殘暴,做事稍有差錯,打罵交加,叫我痛苦萬分。想到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貧窮所致,怎么不叫人為窮苦而傷心呢?」老婦人回答說道。
「既然貧窮讓妳如此受苦,為什么妳不把妳的貧窮賣掉呢?」迦旃延回答。
「什么?貧窮可以賣給別人?」老婦人驚訝問道。
「請你不要亂說話,如果貧窮可以賣給別人,那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誰肯買貧窮呢?」老婦人不悅的再問。
「賣給我!我愿意買!」迦旃延回答。
「啊!真的!那如何賣?」老婦人半信半疑問道。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妳要知道,人生的富貴貧賤各有因緣。貧窮的人之所以貧窮,是前世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之所以富貴,是前世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才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老婦人聽后,有所領悟。但她隨后又苦著臉問道:「尊者!您說得不錯,我明白您說的道理,只不過,我極其貧困,一無所有,您叫我如何布施呢?」
尊者就對她說:「布施不一定是要用錢的,妳把妳的瓶子拿去河邊洗干凈,再裝滿一瓶干凈的水,拿來這邊供養(yǎng)我。」
這位老婦人就說:「這個瓶子不是我的,是我的主人的,我怎么可以拿來供養(yǎng)你?」
迦旃延尊者說:「瓶子是主人的,可是那個水是妳拿來,是屬于妳的!」
老婦人聽了之后,很歡喜地就去河邊把瓶子洗凈,拿清凈的水,很恭敬地供養(yǎng)迦旃延尊者。
尊者就給她受三皈五戒,且教她念佛的法門。 當天晚上,那位老婦人就歸空了,而且托生到忉利天。
【解析】
貧有兩種解釋:
1. 狹義:
貧者「窮」也,貧窮意指沒有錢財。看這個「貧」字,上分(離)下貝(錢),代表錢跟你分開,離你而去,所以你當然沒錢,貧窮。
2. 廣義:
貧者「不足」也,缺乏之意。例如人體血液中紅血球數量不足稱為貧血;公司的員工因為訓練不夠,自信心不足,在大庭廣眾面對前膽怯,不敢開口說話,這是一種自信心的「貧」之現(xiàn)象;人緣不好,是人際關系的「貧」之現(xiàn)象。
不敢在大庭廣眾面前講話,當然就應該布施時間跟勇氣,多加練習;人緣不好,當然就要布施你的熱情大方跟主動關懷。
《三世因果經》云:
有吃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施貧人;
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念佛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幸災樂禍人;
今生健康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從因果律來說,人之所以貧窮,是由慳貪所招致的苦果。一般的人多以為慳吝自私才是致富的不二法門,然而卻不知這正是招致貧困、墜入萬丈深淵的主要原因啊!
【啟示】布施能賣貧
胡適:「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要想獲得什么,就要先去施舍什么。要如何才能賣貧?就是要行布施。
要如何布施 ?
就是要三施并進。
1. 財施
將自己所擁有的金錢、財產、物品布施給需要的人,使之得到利益,即是財施。財施的果報就是財富。
2. 法施
將本身所學習的知識經驗,自己體悟的經典真理,無私分享給別人,幫助別人提升智慧、度過難關。法施的果報就是聰明智慧。
3. 無畏施
即以大無畏的精神,奉獻自己的心力、體力去做利益眾生的事。無畏施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
缺什么,補什么,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呀!
希望這則小故事,能帶給您一些正向的啟發(fā)與改變。
您可延伸閱讀
富有,是一種心態(tài),不是一種狀態(tài)!看Martin Hurkens怎么做 …
【關于我】
老曹,一個追求身、心、靈環(huán)保的終身志工。
你我認為生活的小事,就是地球生存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