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淺談了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應該秉持的態度,今天則想把角度切回到子女身上。
照舊是拋出一個問題:
“你有多久沒和父母談過心了?”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已有了答案,長短姑且不論,深究之前還是照例先從電影《囧媽》的片段說起,畢竟它是這段文思的源頭。
……
在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中,厚重的積雪淹沒了大地本來的顏色。那片白伸展蔓延著,與遠處的冰河融成一片,直到消失在天地分際的夕陽邊。
剛和兒子大吵一架的母親此刻正坐在雪地上一截枯斷的樹干邊,她凝望著遠處的冰河,仿佛自言自語般地訴說著:
“還記得嗎?小時候有次你考了滿分,回家看到媽媽手臂上的血痕……”
“記得,”就坐在這位母親不遠處的兒子略帶愧疚地回應著,“你還說那是家里遭了賊。”
“哪有什么賊?就是你爸又發酒瘋了。”滿眼皺紋的老婦人輕描淡寫地回道,仿佛那些不堪回首的記憶只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她不過是旁觀轉述罷了。
年過不惑的兒子猛地轉向婦人,用驚訝的目光注視著她,“你……你從來沒和我說過這些……” 他的聲音有些激動,眼眶也濕潤了,之前吵架時說的那句氣話“父親就是被你逼死的”,此刻正如鯁在喉般令他追悔莫及。他幾十年來的固執己見到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孩子那一廂情愿的自以為是,母子之間的隔閡也因此日久彌深。
……
回到最開始那個問題,上面故事中的母子因為這次談心最終前嫌盡釋,算得一個美滿結局。可現實生活不是戲劇,又怎能如《囧媽》般去設計一個 Happy Ending 呢?
何不從此刻做起,放下我們心中的自以為是,用坦誠交換坦誠,多抽些時間去真的關心、陪伴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一句微信、一個轉賬、一次網購就心安理得的認為盡到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