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軍
有教師抱怨他們學校校長脾氣甚壞,對學生、對教師從沒有好臉色。教師工作有了失誤,大小會議通報批評不說,還會像教育小學生那樣訓斥辱罵。甚至連教師工作調動都會大發雷霆,認為你調走就是看不起我,調走的教師本來還想和校長寒暄幾句,結果大都不歡而散。校長的壞脾氣愈來愈出名,教師見了都是躲著走,更不會敞開心扉,交流思想,溝通情感,不會提出關于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如此以來,學校發展可想而知,表面上看,苛刻的規章制度維持了學校的穩定,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背地里教師帶著怨恨的情緒工作,出工不出力,中考成績一路下滑,各種不滿不斷積蓄著,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校長也是坐如針氈,脾氣更壞了。
脾氣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校長認為發發脾氣,可以震懾教師和學生,樹立自己的權威,有利于學校工作開展。殊不知這樣做,往往事與愿違,結果和期望大相徑庭。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文化傳遞,心靈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校長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對教師濫施權威,這樣的壞脾氣就會影響教師,導致教師教育行為的惡化,最終影響到學生健康成長。壞脾氣的背后顯現的是校長錯誤的管理理念,對他人發脾氣,意味著對他人尊嚴的漠視,覺得手中有了權利,就高人一等,看低他人人格,唯我獨尊,缺乏人本與民主思想,這一點正是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教師群體最為反感的。壞脾氣也是缺乏個人修養的表現,一個學識豐厚、內心敞亮、善待他人的人不會動輒亂發脾氣。達爾文說:“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李鎮西老師擔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的時候,除了校長工作,還擔任三個班的副班主任,還要經常上課,從網絡上能夠看到他的工作點滴:給教師送書,帶動教師閱讀,給教師寫信,鼓動教師,自己身體力行,帶動教師,開學典禮上,他的發言主題是“讓別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幸福”,學校教學樓墻上有一張巨幅照片,那是全體老師的笑臉,有的笑彎了腰,有的捂著嘴笑,有的仰天長笑,李鎮西說:“照片里沒有我,但是我最幸福,因為老師都是沖著我在笑”,原來照片是他拍攝的,真是好脾氣。情感是可以傳遞的,校長尊重教師,教師關心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和校長,愛心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看得出來,李鎮西校長“好脾氣”的背后是人本思想,民主作風,科學管理。
有了好脾氣,不一定成為好校長,好脾氣不是對錯誤或者失誤的縱容,對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不聞不問,這樣的“好人主義”對工作有害無利,這樣的“好脾氣”自然要不得。因為工作出現問題,就不顧他人感受,亂發脾氣,肆意侵犯他人的人格,這樣的“壞脾氣”更要壞事。一位好校長總是有著好脾氣,具備君子之風,當然,好脾氣只是外在表現,支撐好脾氣的內在因素是良好修養、健康心態、管理智慧,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管理者自身具備了良好的修養,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哪里還用得著大發脾氣。
? ? ? ? ? 發表于《成才導報》2007年11月21日“校長沙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