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原
在對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比較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
美國人在工作中擁有極高的決策效率,他們下決定很快,行動也十分迅速。但美國人會經(jīng)常停下來對工作中的不同細節(jié)進行討論,在行動中逐步完善計劃。與美國人合作是愉快的,因為他們和中國人一樣,非常習慣于一邊行動一邊完善想法,不在乎為此多花一些成本。
日本人通常想得太多,瞻前顧后。和日本人合作是痛苦的,與美國人相比,他們顯得太謹慎了,做計劃就像準備一場戰(zhàn)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事前經(jīng)過大量的論證,詳細規(guī)劃到每一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乃至每一分錢的用處。不過,日本人一旦下定決心,在行動效率上卻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的人。日本人在執(zhí)行中很少考慮“值不值”的問題,他們是絕對無條件的執(zhí)行者,是每個老板都求之不得的員工。
在講授“顛覆式思考”課程中,我向?qū)W員提出了兩個完全相悖的問題,并要求他們迅速拿出自己的見解:
·第一,“我制定了一個方向,然后堅決地執(zhí)行,最后成功了,為什么?”
·第二,“我制定了一個方向,然后及時地調(diào)整,最后成功了,為什么?”
這是對立的思維方式,還是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呢?俄亥俄州的學員拉里解釋說:“我的理解是,制定方向?qū)τ诔晒Σ⒉皇亲钪饕囊徊剑P鍵是我們是否相信這個方向是正確的。調(diào)整行動方向的原因可能才是這兩個問題的核心。”重點就在這里,當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時,你在什么條件下才會認為它是錯誤的?是眾人的指責還是你自主的醒悟?能不能在外界的干擾中掌握方向,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環(huán)節(jié)。
1918年,化學家哈珀聯(lián)合了上百名科學家共同反對相對論,他們覺得愛因斯坦是個瘋子。指責聲此起彼伏,聲勢浩大。愛因斯坦沒有退縮,也沒有被這些“權威聲音”左右思考。他說:“假如相對論是錯的,一個人推翻它就夠了,用不著這么多人。”他在異見中大膽地堅持方向,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便是思考與行動的關鍵聯(lián)系——當你無比相信時,你總能做到。反之,即便是一陣微風吹來也能讓你掉轉(zhuǎn)方向。
1. 我們要不要害怕別人的指責呢
在2014年上映的中國電影《艋舺》中有一句臺詞:“你知道嗎?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個方向倒。”那么,你是被風吹來吹去的草嗎?
拉里以前是一個被“指責”或“贊美”牽著鼻子走的人。他在俄亥俄州首府俄克拉何馬市的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了5年,這是一段漫長的時光,也是重要的職場經(jīng)歷,是他工作經(jīng)驗的一部分。然而,對他而言,這段經(jīng)歷卻不堪回首。“我沒學到東西。”他說,“唯一的印象就是,當別人提出不同意見時,我總是避免不了放棄自己觀點的結局。別人反駁幾句,我就認為自己是錯的;別人贊美幾聲,我才覺得是對的。”
他害怕同事的指責和上司的批評,來自于別人的一絲不滿也會讓他忐忑不安,對自己正做的事情滿是擔憂:“難道他們的想法才是對的?”這是一個糾結的過程,他權衡內(nèi)心不同的選擇,并最終向環(huán)境妥協(xié)。
所以,拉里認為自己在俄克拉何馬的設計工作是極其失敗的,盡管他用5年的時間賺到了50萬美元。他欠缺行動力,特別是獨立地遵從自己意志的高效行動,這使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過去自己取得的所有成功,都是別人的。為了逃避別人的指責,他一直服從他人的意志。
2. 你經(jīng)常會因為人們的一句話就改變方向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2011年組織了200人的調(diào)查團隊,在全世界50座主要城市展開了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調(diào)查活動——借助各地的信息咨詢公司向月收入在500美元以上的群體發(fā)出郵件問卷,邀請他們提供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和看法。活動歷時1年半,共計收到了13萬份回信。
我們發(fā)現(xiàn):
月收入在500~1000美元的階層中,超過72%的人表示,自己從小到大有過許多類似的經(jīng)歷,經(jīng)常因為老師、父母或朋友的一句勸告就放棄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不乏高考擇校、就業(yè)方向、買房、創(chuàng)業(yè)等重大事件。
月收入在1000~2000美元的階層中,有34%的人反映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接受了別人的勸解。但是不久之后他們就感到后悔,有些人及時回歸自己的主見,但也有一些人卻隨波逐流,沿著別人給自己設計的道路走到了今天。
月收入在2000~10000美元的階層中,有16%的人曾經(jīng)遇到過這種眾口難調(diào)的情況,并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動搖。他們覺得吸收有益的建議是必要的,但問題是許多選擇在當時無法判斷是對還是錯,有些決定需要時間的驗證。
月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的階層中,只有5%的人認為自己有可能被別人的一句話說動而改變行動方向,但同時強調(diào),他們需要一個有充分說服力的理由,否則仍會堅持己見。
有位北京的受訪者在郵件中附上了自己的一篇文章。她是一位從事服務業(yè)的女士,今年32歲:“雖然我認定自己的思路是正確的,但當有人向我提出另一種建議時,我還是不免受到影響,對何去何從十分猶豫。最后,我總是傾向于放棄自己的思路,采納別人的主張。考大學時我因為親戚的一句話永遠告別了自己的理想,沒有選報最喜歡的計算機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又是父親的意見讓我思考了幾年的計劃付諸東流……所有的關鍵選擇,仿佛都是別人替我做出的。因此,現(xiàn)在我是酒店的服務人員,做著自己以前做夢也不會從事的職業(yè)。”
這位女士不是“居家思考派”,但她仍然鑄成了自己并不喜歡走的人生路,原因就在于她過于在乎旁人的負面評價,在眾多的可選信息中無法堅持己見。
當然,這并非一個對號入座的調(diào)查,而是一組可供我們參考和調(diào)整的數(shù)據(jù)。雖然很多人一定能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但重要的是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汲取教訓,從此學到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是影響了美國兩任總統(tǒng)的拿破侖·希爾說的:“當你準備行動時,記住,沒有人能決定你的方向,法官是你自己。”
本文摘自潛能開發(fā)大師、暢銷書作家高原的力作《別把想法一直放在腦子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