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外頭的太陽甚好。三四月的天氣總免不得想要在家里待上一段時日,賞一賞定慧寺旁的杏花和海棠,再吃上一塊甜口兒的虎皮肉(也稱跑油肉),真乃天上人間!
對于無肉不歡的我而言,大葷者非為紅燒肉莫屬。餓時,味覺羊肉太膻,牛肉太干,魚肉更是清淡。只有紅燒的豬肉方可解救,次之,油炸的膩味。譬如我這等“俗之又俗”的口味,虎皮肉最是上佳之選,油炸的肉皮酥酥嫩嫩,紅燒的五花三層肥而不膩,瘦者肉嫩多汁,肥膘入口即化。更絕的是,甜口兒的大葷沒有一絲的起膩,更增進(jìn)了醬油與肉的鮮,堪稱完美。
虎皮肉之所以稱之為虎皮肉,是因皮帶五花,紋似虎皮。做此菜要先將初步處理過的豬肉,下高油溫的油鍋炸至肉皮發(fā)泡膨松,并排出部分油脂,再經(jīng)走紅、汽蒸,肉皮呈湖皺紋,肉質(zhì)酥爛而不膩。加淡菜同烹,不僅將淡菜的鮮美滋味滲入肉內(nèi),還增加了多種礦物質(zhì)、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成菜口感酥爛,醇厚濃香。皮似琥珀,肉若冠玉。
我媽不常做此肉,虎皮肉費時費功夫,做上一次要消磨半天時間。偶爾做了,放冰箱里凍著,要吃時拿些出來解凍,一碗飯配一塊肉,大快朵頤。平時也可出門購買,去市場攤子上挑來,雖說不及家里的用料考究,但也完全能滿足味蕾的需求。我很能吃肉,但也極怕肉汁碰到米飯,不過遇到虎皮肉,恨不得拿湯汁拌飯,且來三碗!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虎皮肉做工之講究,味道之甜美,若再配上美人雅士的手藝,更添得三分雅。至于我這嗜肉嗜甜的愛好,也可沾一絲文藝氣附庸風(fēng)雅一番。而虎皮肉追究其根源,則是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所發(fā)明。世人皆知董小宛善文筆技藝,琴棋書畫,與雉水冒家才子冒襄的愛情佳話廣為流傳。可這做菜,也是董小宛的名招牌。董糖,虎皮肉,魚肚白雞......董白所研究的菜芳旨盈席,人稱“董菜”。錢謙益以詩贊曰,“珍肴品味千碗訣,巧奪天工萬種情”。
在外想念虎皮肉,只有端午臨近生日的時候回家,卻已是夏季。多數(shù)時候要等到過年才得以品嘗美食。索性趁著今兒個春意來過足癮,吃它幾天,不膩不休。
綿綿的三月天,不妨去做看花人,風(fēng)也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且到水繪園一游。看杏花爛漫,桃李芳菲。再于春園里品一塊虎皮肉,繁花似錦,春意盎然。若日啖甜口兒的大葷,那不辭長作沉醉在春意里,沉醉在歸程里的夢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