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瑩千
對于小孩子,有些事他特別想做,但一直處于恐懼和退縮中。想要而不得,常常讓我們大人干著急。比如說去某個地方玩耍不敢進去,比如說想上臺發言而不敢上,比如說女孩子想跳舞而不好意思,比如說想游泳不敢下水,該上幼兒園又不敢去,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在學習家庭教育之前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唐僧式的絮叨,埋怨,指責,要求,逼迫,貼標簽:”想要就去爭取啊,快去啊,你這孩子怎么這么膽小,至于嗎?快去! “
這種逼迫下,孩子更容易緊張,甚至留下心理陰影,如果性子再倔強一點的孩子,因為你一直絮絮叨叨說他,干脆不干了,永遠也別想讓我干。
二:帶著孩子后撤,不想去就算了
這個時候,退縮的不是孩子,退縮的是大人的耐心和信心。每一次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都是一次極好的成長機會,突破了,他就會在自己人生中多了一份贏得體驗并且開始享受他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而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從小到大不斷獲得“贏得體驗”的過程中累積起來的。
越多的逃避困難和恐懼,越多的失敗經歷,孩子越多的不自信。
隨著我不斷地在卓越父母學習家庭教育,我有了第三種應對方法:
三: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恐懼,獲得贏得體驗。
5歲半雙胞胎兒子同同心心成長實例:
案例1:
同心每到一個新的場所,都不容易進去。常常會在門口徘徊,從小到大都是如此,需要一個適應期。前兩天我們去水上樂園玩,他倆超級喜歡玩水。這不同于其他水上世界,只能孩子戲水,大人是不用換衣服的。出門前,我預料到他倆到了新的地方不敢進入,我就提前渲染多么好玩,還看了照片,調動更多的渴望。“我們的時間很短,到了地點就得馬上進去,時間不夠了就得回來。是不是特別想去?”他倆十分堅定地告訴我,我們要去。于是我們準備了游泳的裝備,信誓旦旦玩他個痛快,充滿期待地出發了。
到了門口,果然,倆人都不敢進。里面好多孩子好多大人,恐懼又席卷而來。站在門口張望,告訴我:媽媽我不想不玩了,咱們走吧。我心里明白,他倆是想玩而不敢。
逐一突破,先搞定老二心心,因為他沒有逃走還在我身邊,同同已經撤退到玻璃窗前,遠遠地觀望。我蹲到心心面前問他:“心心,什么原因不玩了?”心心搖頭。
“是不是有點害怕?”心心點頭
“媽媽特別理解你,如果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媽媽也會害怕”----共情
“怎樣才能又不害怕,又進去玩耍呢?”----引發他的方案
“媽媽,你能不能陪著我”心心說
“當然,我一直跟你在一起”----肯定地給他信心
“可是,我不想脫衣服”心心說。我知道,他擔心脫衣服被別人看到
“我看到里面有更衣室,我們一起到更衣室換,誰都別想看到我們。”-我對他說
于是,心心點頭答應,這個搞定
我拉著心心向同同走過去:“同同,走嘍,我們一起進去玩嘍”。同同使勁兒搖頭:“我不去,媽媽,我要去玩一樓的淘氣堡,不玩這個了”
“什么原因不想玩呢?”
“就是不想玩”同樣的問題,不同孩子反應不一樣。
“這是我們的約定哦,看小朋友們在里面玩的好開心,媽媽好想進去!”
“不去,就是不去!”同同很不高興
“是不是有點害怕呢?”我像問心心一樣蹲下問同同
“你才害怕,我就是不想玩了”同同反駁
“也是,我們同同這么勇敢的哥哥,怎么會怕這個,小意思了”我說。
同同看著玻璃窗等待,不說話。我知道,他特別想進去。
“同同,我們要做選擇了,時間不多了,我們一起進去吧”
“我就是不去!”他很倔強。這個時候,我知道需要我給他一些壓力幫他突破此刻的恐懼。
“我和心心要去玩了,我們準備好了,你怎么打算?”
“你們去吧,我在這等著”同同說
“那我會很擔心啊,這里這么多人,如果你找不到媽媽了,媽媽該多傷心”---直接表達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責。
“沒事兒,我已經長大了。”
"不可以,媽媽不能讓你獨自待在這里,我不會安心的。要不,我們進里面,你在水池邊等著“----不允許的事情,直接表達“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責“你”怎樣。
同同不說話,就在那站著。我心里是著急的。
“心心,你去跟同同說說,為什么你想進去玩。”動員一個支持另一個。
“同同,不怕不怕,媽媽會一直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進去吧好不好”心心對同同說。
“我不進去,你們去吧”同同回答。心心很失望地看著我。
“我現在感覺好著急啊,你倆選擇吧,第一,我們一起進去,同同可以不玩在水池邊等著。第二,我們一起離開回家,以后再也不來水上樂園玩了,今天不能玩淘氣堡,我們今天出來沒有約定玩淘氣堡。你倆商量好了告訴我結果”說完,我就離開了他們幾步,讓他倆商量。----表達我的“著急”而不是“著急”地表達。給出選擇,滿足孩子“選擇的自由”的心理營養,同時讓他們知道“后果”。
過了一會兒,心心過來告訴我:“媽媽,同同答應跟我們一起進去”。我走過去,摸了摸他的頭,抱了抱他。然后拉著他們的手到了前臺。有時候,肢體的嘉許和共情比語言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
“同同,你確定不進去玩兒嗎?如果不玩兒我就買心心一張票嘍。要不要再考慮考慮?勇敢的大哥哥”買票前,我對同同說。
同同站在窗子前看著外面,說:“我再想想。”
我詢問工作人員具體流程是什么,工作人員說一句,我重復一句,我是想讓同同聽到具體流程,讓他心里更有底。
同同轉過身告訴我:“媽媽,我決定好了,我們一起進去玩,你給我買票吧”
“太好了,同同,你知道媽媽多想跟你倆一起進去玩嗎?就知道你不會離開我們的!”
哦了!終于,我們可以進去了。
那天,他倆在水里玩的淋漓盡致,樂不思蜀。
案例2. 同心不敢滑滑梯
第一次進到這個水上樂園,第一次遇到這里的大滑梯,無知者無畏,他倆嗖嗖地跑上去,刷地就滑了下來。誰知道,這個滑梯非常陡,他倆一人嗆了一口水,還蹲了個屁股蹲。
然后,一直到離開,他倆都不敢再玩滑梯,不管多高多大的,他倆都一次沒再玩。看著別人滑滑梯開心的不得了,他倆只在旁邊劃著“船”撈塑料魚。
第二次,我們又來到這里,因為上次留下來的對滑梯恐懼的經驗,他倆還是不敢玩。我在外圍看著他們,好多次,他們爬到滑梯頂部,又走下來,我知道他們好想玩,但不敢。又需要我“輕推一把”幫他們戰勝恐懼了。我說了很多話鼓勵他們,不管用。我出主意,讓他們套個泳圈滑,不管用。我一直在找到恰當的機會幫他們突破。
里面太熱了,我走到了游樂園外面,這個游樂園外圍有很厚的落地玻璃。里外被隔開,聽不到聲音。挨著玻璃窗處,有個小滑梯。我在外面做手勢,招呼他們過來。也許是好玩兒吧,他倆看著我做手勢,彼此又聽不到聲音,我用夸張的手勢逗得他倆咯咯直樂。
我做手勢,讓他們上到滑梯上,并且豎了大拇指。心心第一個站了上去,我做出:“哇!”的夸張表情,繼續豎大拇指。心心滑了下來,好興奮,我一直點頭豎大拇指,然后伸手“1”,示意他,第一次成功!心心開心的坐在水里拍水花
同同見狀,也跑到上面,準備滑。我同樣的手勢打給同同,他也滑了下來!
木啊,一個飛吻。
就這樣,他倆又跑上去,挨著滑了下來,我伸了“2”手指,示意:“哇,兩次啦!”五六歲的小朋友對數字很敏感,他倆接著上去,第3次,第4次。。。。一直滑了12次!
就這么簡單,他倆突破了對這個地方所有滑梯的恐懼。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的時間里,他倆在不同的滑梯上隨意滑。開心的不得了。最讓我高興的是,他倆自己抱著游泳圈,去滑那個最高的滑梯。
我發現,有時候只差那么一點點,孩子突破了,就會找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就感。退縮了,他們心底里雖然不用面對突破時那一刻的恐懼了,但心底里依然會有失落和遺憾。
以上只是我家的案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也許會有更適合你家孩子的辦法。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無論如何,不急不躁,我們輕推孩子一把,幫他戰勝恐懼。軟硬要有度,還要有點策略。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區分是孩子真恐懼,還是壓根不喜歡。“想玩而不敢”和“壓根就不想”是不一樣的。如果孩子壓根就不想玩兒,不想上舞臺,不想游泳,不想旅游,那就另當別論了。當媽媽也需要“察言觀色”。
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小恐懼,成就未來人生大舞臺!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讀懂孩子心理需求,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歡迎走進卓越父母研究院,為你的親子關系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