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人一生到底能讀多少書?為買書得花多少錢?
這道題目一計算著實令人沮喪。假如正常速度一周讀一本,一年也就只能讀區區50本,按每本40元計,全年讀書投入也僅為2000元。換做其他消費,尚不夠杭州到北京一趟高鐵來回,或一桌中上檔次的宴請,或一件進口名牌襯衣,或半套杭州大廈女式時裝,或半部蘋果手機。
再假如一生讀書70年,一輩子也就只能讀完3500本書,累計花費不高過十四五萬元人民幣。這錢在杭州,只能買一輛中低檔次的汽車,或市中心3平方米的房子。3平方米的面積可是僅僅夠放一張書桌吧。
所以,讀書真的一點也不奢侈,奢侈的是我們讀書的意愿和心情! 你不讀書可以,說讀書沒有意義可以,但千萬別喊說書價太貴,出書的和賣書的也千萬別動不動搞價格戰,因為這樣實在太不尊重創作者的勞動,也太作賤了自己!
如果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今天的閱讀,是不得不讓人汗顏的。家中和辦公室書櫥里的書越來越多,大學時以及畢業后早期購得的許多好書硬是沒有位置了,便只好用紙箱包裝起來,放置于樓上黑黑的儲物間里,大量裝幀精美的書,打開,翻閱了目錄、前言和后記,便合攏放回書柜,也許永遠再沒有被人閱讀的機會。感謝春節長假,感謝一些無聊的報告會所提供的機會,每每這樣的場合,自己會從包里取出一堆閑書來讀。所謂“閑”,是指不再是厚重的專業書籍,而大多只是生活類、歷史人物傳記類,或者文化游記類的,屬于“輕閱讀”吧,也有人叫“悅讀”的,反正讀了不需要思考,沒有負擔就是了。像今年的春節,天氣不太好,走親訪友也失去了興趣,閱讀的欲望便趁機復了活,許多早已在書柜中的書便終于享受到了被閱讀的待遇。
如今是一個全民瀏覽的時代,傳統的那種閱讀似乎變得很奢侈,談閱讀有時便也自然顯得有點忸怩,甚至有點兒酸。我不知道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倒退。但無論如何,對于所謂的“讀書人”,閱讀即便不是飯碗也總是種對生活內涵的補充吧。我們似乎也不必為閱讀的式微而感傷,要做的也許是,把閱讀的界定稍稍拓寬:讀書是閱讀,看報、看雜志、看電視也是閱讀,瀏覽網絡、接受手機信息同樣是閱讀,甚至,坐在露臺上看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是一種閱讀,因為我們從中讀出了世態人情。
朋友有次戲說,看什么樣的書報雜志,便透出是什么樣的人。官場上的人看日報,富豪企業家看福布斯,市井百姓看晚報,知識分子看時報、周刊,小資看畫報。我一聽就樂,因為,在我的案頭,這幾類幾乎什么都有。單位辦公室按照我在報刊征訂目錄上打的鉤鉤,每年給我訂不下于十幾種計2000多塊錢的報刊,除了《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等純學術類或綜合類刊物外,還有《讀書》《中國圖書評論》《三聯生活周刊》《環球時報》《南方周末》《中華讀書報》等讀書類或時事類報刊,家里還自費訂有《錢江晚報》《外灘畫報》之類。這還不算,我自己辦公室里還常年正常收到有關報刊編輯部贈閱的諸如《社會科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西安交通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浙江工業大學學報》《浙江社會科學》《開卷文摘》等等報刊,家中的信箱里也每天有上級單位為我們免費訂閱的《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看看,按朋友戲說來對照,日報、晚報、時報、周刊、畫報,幾乎全齊了! 要閱讀完這些東西,說實在的還真不是件輕松的事,所以大多也就是選擇性地瀏覽了事;況且,每天總要抽出一定時間上網,瀏覽下網站的新聞的。 于是我駁朋友說,像我這般除了《福布斯》不看,其他你說的什么都看一點,“雜食”的,又怎么說? 因為事實上,個人的身份可根本沒有讀的這么復雜,半介書生,如此而已!
戲言不足信。無論如何,發現自己好像還是在閱讀的,只是閱讀的方式、對象,以及目的,全然沒有過去那么單一和單純了。似乎沒有必要像之前那樣有點隱隱鄙視自己,只要在讀,即便是快讀、悅讀、翻讀,甚至瀏覽,這畢竟還不是太糟糕的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