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今年看的第一本散文隨筆類的書,據說它的同名電影也是非常經典,并于2018年7月27日獲得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整本書給人一種非常具有親和力的美,從書名到書中的文字和照片,你會發現真正的美從來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那么不動聲色,卻又感人至深。
全書主要講述的是作者的父母和一些重要的老家人生活的日常和他的童年趣事。通篇讀下來非常流暢,絲毫不會因為記錄的樸實無華而讓人心生無趣,反而會吸引著你一頁頁地看去。可能正如作者所說“是溫柔,溫柔能帶來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
作者的父親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家里有二十多種樂器,不能說精通卻自得其樂。母親是一個天生暴脾氣的人,見不得不平事,爭強好勝不服輸,卻又是個極隨性的人。父母皆勤于勞作,飯桌上的辣椒、茄子、花椒等果蔬都是自家種的。閑時父親會擺弄樂器,母親則會侍弄花草,可謂是歲月靜好。文字淡淡的,卻能讓人感受到父母間相濡以沫的愛、父母對孩子寬厚慈悲的愛、街坊四鄰純樸無邪的愛,這許多愛組合起來便形成了文中所說“任何東西,只要放大或增多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攝人心魄的力量。”愛即如此,它匯聚人的真情實感形成磅礴的力量,讓你在快節奏的社會里不得不去注視著它,從而檢視自己的生活。
作者書中的許多感受,都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他說“長輩常感慨幼時貧困艱辛,但自己回憶起幾乎每個片段都是快樂的,偶爾夢到不識艱辛的童年還會笑醒過來”。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雖然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物價很低,但我總能記得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和弟弟,絲毫感受不到物力維艱、生活辛苦,想來父母是用肩上的擔子為我們撐起頭頂的天空。比如他說“兒女長大后,父母待我們的差別已經微乎其微,即便偶爾不經意間流露出不同的關切,但我們順利成人,他們的欣慰是相同的。”記得小時候我總會計較父母對待我和弟弟的態度,喜歡攀比誰得到的愛更多,越長大越發現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本質都是一樣的,永遠偏向更弱的一方,但總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都過的好。又比如他說“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父母比我年輕些,讓我走在他們前頭,我覺得有些悲傷承擔不起。相比他們的豁達自然,似乎我顯得更蒼老。”確實如此,父母老去我們正值青年,有些事我們無法看破,還無法成熟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成長的速度其實遠遠超過他們老去的速度,我們總想為他們做些什么,卻總是他們為我們想的更遠罷。
這本書對于我的啟迪更在于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原本作者除了遠游和工作,足不出戶,自覺一方書院足以書寫,卻不知在自己步行可達的范圍內,另有一個悄寂空幽的世界。所以他認為:僅憑有限的經驗和偶爾的釋放去揣度這豐富的世界,生命不免太過單薄。今后應該走走不同的路,去往不同的車站,看看不同的景,見見不同的人,讓自己變得更開闊。我本人也是習慣一個人自由自在,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自覺得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全面來看其實也是讓自己減少了接觸不同人生的機會。
我們很多年輕人都想追求自由,認為詩和遠方才是自由。作者的觀點讓我為之動容,他說“如果沒有自我凈化的決心,一直渴望的個人自由,乃至在生活中藝術化的自我放逐,不過是無聊的自悲自憐,是逃避為人責任的借口”。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回歸生活,才是生而為人最好的自由。人生應該主動點,若只是廉價的自我感動、消磨時光,在茫茫人海、悠悠大地間毫無價值。無論現實生活遇到什么,不管做什么,有什么困難,主動一點,去明白它,即使暫時無法解決,心境也會很不一樣,人生就是酸甜苦辣個中滋味自己嘗,即使被生活蹂躪,也是自己蹂躪自己,自己折騰自己的生活,那樣才是自己最好的時光,不是嗎?
關上書,閉眼都能想起書中的故事和人,他們在歲月中產生交集,又因志趣裝點更豐富的人生,因愛彼此掛牽,全是溫暖,即使四季變換,皆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