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
知(zhì)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zhì)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天下名士,中州過半
心在漢室,原無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百川歸海,原不分湘水漢水
惟楚有才,何須辨湖北湖南
南陽史話,南陽四圣是智圣—諸葛亮,醫圣—張仲景,科圣—張衡,商圣 —范蠡。在南陽史話中,又提到了“父母官”的來歷,就是邵信臣和杜詩,南陽人民稱邵信臣為“邵父”,稱杜詩為“杜母”,合稱“父母官”。南陽還有漢代冶鐵遺址,河南有多少歷史遺跡,可能很難統計。
看看中國從春秋戰國到大漢中國的地圖,還不是以河南為中心,加上山東西部河北南部,陜西中東部和山西東南部,以及安徽西北部這一塊地方,古代稱為中原的這塊地方。
如果河南不能代表中國,我不知道還有那里更能代表中國。
河南就是縮小版的中國。河南的優點和缺點,同樣在中國人身上有體現。
齊楚燕韓趙魏秦,華夏民族在黃河流域的圖騰,就是這地兒。
漢文化 楚文化 湘楚 荊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四面楚歌 晏子使楚
楚河漢界
論楚國八百年到底洗腦了多少楚吹
眾所周知,楚國起源于河南南部,今南陽市淅川縣一帶 南水北調移民搬遷
長沙、武漢、徐州、宜昌哪里能代表歷史上的楚國?
楚國最早興起于漢江流域淅川一帶,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
楚國(?~前223年),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金文中為嬭姓)、熊氏(金文中為酓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懷王時期攻越國,盡得越國故吳地,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正式滅亡。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②,險躁則不能治性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不服周 上有九頭鳥,下有湖北佬
奸黃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十個漢川佬,比不上一個天門苕
”這句順口留,本來是指黃陂、孝感、漢川三縣市人頭戴斗笠,而后經人為地渲染,竟指鹿為馬:黃陂人奸詐,孝感人狡黠,漢川人既奸詐又狡猾,如同洪桐縣里無好人一般莫大怨枉,讓黃陂、孝感、漢川人哭笑不得。
扎硬寨,打死仗
曾國藩:成大事者,規模遠大、綜理密微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闕一不可。
湖湘文化 心憂天下、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忍不拔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 調子要高
湖南人的血性:
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楚人屈原“九死而不悔”的血性。
呂溫:“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這是三國時長沙人“敢為天下先”的血性。
鄭思肖:“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云。聽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鐵州城。”這是寫長沙人誓死抗拒蒙古人的潭州之役的。潭州者,長沙也,古之潭州其轄鏡相當今之長沙、株洲、湘潭、益陽等地。這又是湖南人“寧死不屈”的血性。
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這是湖南人“變法流血從我始”的血性。
黃興:“天下事,所謂不愛錢、不要命,無不成者也。”這是繼彭玉麟講湖南人“三不要”后再說“二不”的血性。
蔡鍔:“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無望,然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這是蔡鍔在云南起兵反袁世凱稱帝時的心志表白。這是湖南人誓死捍衛共和、爭國民人格之血性。
又比如湖南人的憂樂情懷:
杜甫:“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陳大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