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or不整理
假定這樣一個場景:小軍是一個十分愛整潔的人,所有物品必須歸類整理放好,辦公桌上的文件夾一個又一個,全部文檔分類整齊,甚至日程表精確到下一分鐘要干什么什么。而小剛呢,則正好相反,桌子上堆積成山的資料文件也不去整理,日程表上簡簡單單幾件要辦事情概況和日程提醒。那么你認為他們誰的效率更高呢?你又愿意成為他們哪一個呢?
我想大概很多人會羨慕小剛的隨性,但認為小軍的工作效率更高,這樣更好,畢竟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物品要歸類放,整潔有序,然后強迫自己成為小軍,其實你根本不用強迫自己,因為你應該成為小剛。聽起來很顛覆吧?但確實是這樣,幾年前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專門研究不同人的整理習慣,研究發現那些特別熱衷將文檔分類的人,純屬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你花費很多時間分類整理保留了很多分好類但不會用到的文檔,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即你為做一件事已經投進去的成本,而此時的你呢為分類整理文檔花了很多心血,所以也不舍得扔,就造成了很多無用的堆積。而那些不喜歡整理東西的人呢,往往文件就是隨手一堆,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后再放到一堆的最上面,同時也保證了最常用的東西一直處在最順手的位置。看上去一片混亂的背后其實已經包含了優先級,只需要過一段時間之后將壓在最底層的已經無用的扔掉。而不用整理東西的這些時間他可以拿來做更多別的事情,顯然小剛的做法更加省時省心。
事實上,小軍的做法是被動的,被約束著的,為外部系統服務;而小剛采取的則是主動性的,外部系統是要為我所用。
· 學會擁抱甚至主動制造混亂
愛迪生有一句大家都聽爛了的名言:天才就是99%汗水+1%靈感,但它的下半句是1%的靈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這說明它在強調除了刻意練習之外的創造力。而創造力往往來自任意與隨機,即任意震動。
震動理論:沒有精心的布局,沒有特定的方向,就這樣隨機簡單粗暴地震動一下,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機會。
據說,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每次寫不下去的時候就一個人跑到電影院看電影,看完后就有了想法。是不是很神奇?是因為分心會帶來任意的震動,從而給創造過程帶來不確定性。很多情況下證明,一心多用情況下會產生更多idea,因此以后當我們創作過程遇到瓶頸時,不妨試試這樣一個小方法:提前制作很多張卡品,上面可以隨便寫,如:去花園澆花,下樓跑上一圈,給自己買一袋小餅干吃等等,當你做不進去事情的時候,就隨便從這些卡片中抽取一張,然后按照卡片上的內容去做,也許當你下樓的時候看到了墻上貼的某個小廣告,或者是花園里的某一株植物就可以為你帶來靈感,因為它們會給大腦帶來新鮮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就容易出現靈感的火花。
每到過年我們就會看到這句話:以前是沒年貨有年味,現在年貨有了,卻沒了年味,連走親戚都變成了形式化的流程;以前朋友發個心情你會在下面評論上幾句,而現在只是點個小小的贊等等,種種這些難道不像是機器人的行為嗎?就算是我們聊天時用的表情,也是外部在讓我們的情緒標準化,以此便于做大數據處理。時代發展迅速,現代社會把我們培養地過分循規蹈矩了,而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充滿套路規則化、標準化的世界中生存呢?擁抱不確定性。
總結一下: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整潔的背后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而混亂的背后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本文暫時到這啦~大家好哇!許少少會在這里不定期更新學習心得,期待共同進步~(^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