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寫文章的時候總是在思考,這原本很好,但是最近我卻發現了點問題,頻繁地寫文后,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是那些我對于自己的調侃、不滿和批判。本來想要不帶情感的對書評判,寫著寫著卻成了對自己的檢討。
01我竟然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出色的“產品經理”
互聯網時代需要產品思維,加上本身做的就是產品類崗位,一只需要以用戶、產品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本來不覺得這有什么,最近重新讀了劉飛的《產品思維》,沒想到自己的思緒卻從專業領域出發,開始了思考人生。
如果說我的人生是一個產品,那用戶就是我的家人、朋友、同事、領導,甚至一些陌生人。作為自己的“產品經理”,我似乎從小就知道要按照用戶需求來設計自己。
按照他人的期待而活,似乎成為了一個固有的規則。在家人面前做一個乖乖女,在男友面前溫柔賢惠、上得廳堂、入得廚房,在朋友身邊靠譜真誠、有求必應,在同事身邊成為知心小姐姐,在領導面前成為全能女戰士。
好像我的出現就是該為這些人解決問題,成為一個用戶體驗良好的產品。看似好像沒什么問題,但是作為一個不安分的射手座,我不能,也沒有勇氣去打破這樣的穩態對我來說,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我接受不了小學生對釘釘的那種分期點評,也接受不了評論中有任何問題。關于產品的更新迭代,我一直都相信,敏捷迭代絕對是最好的安排,有啥毛病,趕緊改啊!
就這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搜集需求、優化產品,改善性能、提升體驗。我沉迷在打造看似沒有“毛病”的產品,卻越來越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的。”
也許作為一個對外的產品,我算是比較成功;但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竟然忘了,即使要把自己當作產品,那用戶也應該是自己啊!
如果需要成長,就讓自己學習積累;如果需要變美,就健身減肥;如果需要資本,就努力去掙;如果需要資源,就勇敢去爭。我一直在考慮別人需要什么,竟然忘了問一問自己想要什么。
02明白道理,卻抵擋不住滿腦袋的知識焦慮
《知識大遷移》中提到了互聯網作為人類外腦后,人們傾向于只學習方法、框架的東西,而忽略了事實性知識。它告訴我們,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應該學什么,放下什么。
書中借助了很多數據來闡述,學習方法超過事實,會讓人失去學習的根基,就像蓋房子只有水泥沒有磚,是不行的。
我看了以后,覺得好有道理啊,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學習的益處不僅在于記憶那些事實性知識以后能夠對于世界更加了解,而且也能在整個過程中鍛煉我們的思維和大腦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書中的觀點在事實面前“帥不過三秒”,如果還是學生的時候,知道這些,我相信我一定能夠開始重視歷史、地理等學科,把基礎的事實性知識掌握好,但是已經工作以后,時間、空間都不允許我們有大塊的時間來進行這部分內容的系統學習。
目前能夠記住的一些事實性知識,只存在于背了就忘的內容,和影視作品中各類跟劇情相關的信息,比如:甄嬛、如懿和五阿哥之間的關系……
打算系統提升自己知識的我,因為背不下來、沒時間細看變得更焦慮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治愈了我:你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我重新思考了大腦的作用、知識的作用和我到底為什么要學習這些東西,突然間,我笑了,我以為作為一個追求成長的新新人類,重要的是學習本身,但其實并不是,重要的是我學習是為了干嘛。
結果比過程重要,一直都是。
你說我是認慫了么?或許是,但這也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情的作用和內容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學習什么內容、用什么學習方法、甚至學習本身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學習是為了什么?
如果為了娛樂,大可以跟娛樂一起;如果為了考試,要按照考試要求記憶;如果為了理解,那就關注思考過程本身;如果是為了工作,那就回歸工作的KPI或者OKR。
03明知道要斷舍離,卻忍不住什么都想要
今天看完《精要主義》,又把自己批判的半死。書中描繪了反例——非精要主義:“非精要主義者總覺得界線就是約束和限制,是自己超級高產的人生道路上的攔路虎。對于非精要主義者來說,設定界線無異于自證懦弱。他們認為,如果自己足夠強大,界限就毫無必要。他們能夠應付一切,搞定一切。但是由于沒有限制,他們最終被拉扯得細若游絲,搞定一切終成幻影。”
嚯,這說的不就是我么?姐姐就是非精要主義本非嘛!
我一直追求自由,但事實上,困住我自己的只有我自己。
《精要主義》說的是人生苦短,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它就像是斷舍離的加強版,不僅告訴你不能做什么,還告訴你要如何做。
書中重新定義了我們要如何自律。自律不是把自己嚴格的限定在某些個時間日程里,把自己安排的滿滿的把所有目標完成,而是自律的精簡自己的目標,只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那一刻,我有點恍惚。人們總是喜歡回顧過去,來反思自己曾經做過的那些事情,看哪些有問題需要改,哪些是警告需要記下來以后注意,同時,人們也喜歡展望未來,去設定目標,描繪自己想要的成就。
可你自己的,現在的你自己呢?每個人都說要活在當下,可我并沒有做到,常態其實是思想活在過去和未來,一直徘徊在思考和幻想中,身體活在當下,忍受著過去和未來所帶來的所有焦慮、不安和放縱。
我一直以為我在尋找的是更好的自己,完善過去,擁抱未來,就能讓我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但在忙忙碌碌背后,當我認真思考什么才重要的時候,我才發現,我一直找的其實是那個正在被過去和未來拉扯,咬牙堅持卻缺一個擁抱的自己。
停下奔跑的那一秒,鏡中的畫面逐漸變得清晰,我又看到了那個久違的笑臉。
04寫在最后
什么樣的文字能夠跟讀者產生共鳴?
也許有人說是源于生活的文字,也許有人說是充滿情感的文字,但我認為,共鳴并不一定在文字本身,它一直在讀者心中。
讀書讓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透過淺淺的問題傳遞出的深深的思考。
在不斷的讀書、反思、檢討、再讀書的過程中,我不僅收獲到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也開始正式自己的那些缺點和不完美。
如果說以前的產品優化可能是反思、改正、解決問題,現在的“產品優化”則更像是回歸自我的需求,去重新梳理產品的邏輯、創造產品的潛力功能。
我相信,這一刻的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悅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