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世間事兒咋這么巧,是這樣的,在地鐵里,看到了這么一幕有三組父母,帶了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孩子,從進地鐵開始,就在地鐵接縫處打鬧,說話特別大聲。
第三組的小孩子,約摸4歲左右,姑且叫他lucky吧,不是跟那兩個打鬧的一起的,在地鐵門口旁邊,盤著腿,坐在他爸爸腳上(座滿的地鐵),在看著一本攤開的書,因為我在看書,便很是好奇,那孩子手里拿著什么,我扶了扶眼鏡,看到他在看《瘋了桂寶》,哈哈,好可愛。
本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吵鬧的孩子接著吵鬧,看書的接著看書。
結果,那倆孩子鬧著鬧著,其中一個小孩就踩了一下lucky的書。我以為,小朋友lucky的爸爸會不開心的指責踩自己孩子書的人,結果他低下頭看看lucky的反應:lucky把書從地上拿起來,放到了腿上。lucky的爸爸微笑了一下,并沒有說一句話,lucky臉上也沒有不開心的表情,只是聳了聳肩。
可是,那兩個孩子并沒有停止的意思,我靜靜地走過去,站在了地鐵中間扶手那里,那個角度恰好擋住lucky坐在地上的小小的努力的身軀,跟吵鬧的孩子隔開了。lucky的爸爸很快意識到了我的舉動,向我微笑并點頭致意。
我沖他的孩子的方向比了一個大拇指。
這時候,我回頭仔細觀察了一下旁邊那兩組吵鬧的孩子的父母,兩組媽媽在大聲的說著話,兩組孩子的父親,你猜,在干什么?看似在斗地主。
言傳身教,是多么活生生的例子。由于不好意思拍照,我沒有給那組溫文爾雅的父子拍照。
扭頭打算挪一挪地方,不小心聽到了那兩組媽媽的對話:
“孩子補英語的補課費都交了2萬了,咋就不行呢?!?/p>
“可不,我家這個也不行,天天就知道玩,老師還留了作業,我學的英語早就忘了,我哪會教他”
“可不是唄,他爸爸也不會”
短暫的沉默后,其中一個媽媽說,你看你看,這家在打折。
是嗎?購物車里加了,分享給我......
我要下車了,他們后邊的對話我也沒有聽太清楚。
小時候就經常聽老媽嘮叨:你看誰誰家的孩子,老是考第一,人家怎么怎么樣,怎么樣。
現如今,我仔細觀察發現,覺得這話有誤要改成:你看別人家的爸媽,你怎么能這樣呢?人家.....(最好別在自家親媽身上實驗,我到現在耳朵還有回響呢)
言歸正傳:
父母覺得吃穿不愁就足以了
不是的。
說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兒吧,你在大街上,走到哪個路口,只要是人多,總有搶紅燈過馬路的。地鐵里黃色座位上永遠有人坐著,不管他到底是不是身體不便,是不是懷有身孕。
還有就是,永遠都是特別吵,聲音特別大。
我知道,我改變不了我周遭的現狀,但我希望,為人父母的,要善待自己的孩子,不是給他吃穿就可以了,他需要耐心的陪伴,走心的教育。你怕他將來被別人罵沒素質,你首先得做到。他會看得到的,就像開頭的父母一樣,孩子就像小鴨子跟鴨媽媽學游泳一樣,你怎么劃拉水,他就怎么劃拉水。他記住了你的言行,并會模仿,而年少時的模仿,再加上基因遺傳,他可能還會重復你走過的路,經歷跟你一樣的坎坷。
為人父母的,到后來會抱怨:你怎么跟你爸一樣,怎么能這樣?
每次聽到這句話,就覺得細思極恐。
教育孩子重要,還是規范自己重要
這是在學英語的時候,一個公眾號的老師說的例子,他說,找這個機構,那個機構去教孩子英語,不如父母自己學會了,再教孩子更好。
而且,睡前夜讀,多半是父母在讀,也能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這種觀點,不知道多少父母覺得我有毛病,得治。沒關系,我會去聽這些聲音,然后踐行一些我認為對的方法。
前兩天跟我同學交流,她突然覺悟了,告訴我,我如果不想孩子將來跟我一樣,我現在就得改變,我怕她/他將來跟我學壞了。
我之前跟她說,我雖然沒有男友,但我看你們相識,結婚,籌備生子。人生大事像看電影一樣,迅速閃過。我知道,或許哪天,你的孩子出生了,你發現,你曾經丟下的外語不會了,丟下的數學不會了。我說我學英語,學編程,可能此生都不會成為翻譯,也不會太多編程。可是,自學或者是努力的思想就會伴隨著我。我勸你來著,就算為了未來的孩子也值得這樣做,值得在閑暇的時候學一些東西。你說:這種事兒太早,不用。
可是......好吧。
到最后,我嘆了口氣:我現在很弱小,人微言輕,不能證明我是對的,因為我的聲音很少有人聽到,聽到了也會很少人覺得正確。
還是那句話,少年強則國強,父母強則少年強。
我是饕餮思文,一個在路上刨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