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組織的首創者是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公司的第三代管理者,這是一個偉大的創意。組織就是把拙笨而缺乏凝聚力的大眾變成協調而相關的整體。首先把最聰明的員工匯聚一起,確定事實,做出集體判斷,再利用組織設計出最實質性計劃。
? ? ? 要理解組織概念不的不提一個人就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從韋伯開始關注組織在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的影響。不難看出泰勒、福特等這些管理的先驅們對組織問題的愚鈍和沉默。泰勒的邏輯是,完美任務——完美的流程——完美的業績;福特的邏輯是,與個人強烈愿景直接關聯的要素是:生產、成本控制和產品在機械角度的難題。
? ? 韋伯注意到了工業發展的趨勢相對本質問題,工廠、工頭、和中層管理人員,以及生產規模。韋伯在他《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中還設想組織的未來——官僚體制是工業新世界組織的終極形式。一個有趣的悖論是官僚體制與泰勒和福特的管理邏輯的耦合。官僚體制特點:從人道主義角度講是喪失人性;從組織角度講是森嚴的等級體系;從技術角度講是追求最高的效率水平。這與福特的管理控制系統極其相似,福特不是一個人在管理企業,他的管理模型建立在不容置疑的忠誠,他強調大規模的組織模式等,層級分明、非人格化、勞動的精準的專業分工、講求效率等。
? ? ? 組織發展的極點是官僚體制,官僚體制與非人道的、追求極致的效率歸宿的循環是死結嗎?顯然不是,沒有什么能夠保證被人們學會、掌握就能應用于各種局面,沒有人保證能夠達到一種結果。各種各樣組織追求不同的目標和結果,以及追求這些結果采取的途徑差別給人們不同的啟示。我們不妨從歷史的維度分析,泰勒、福特這些管理的先驅們理論和實踐都曾經歷過輝煌走向低谷的過程。他們的輝煌屬于時代環境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他們的失敗說明了他們具有跨越時代的缺憾。
? ? ? 無論是泰勒思想還是福特的理念,他們普遍忽略工人的動機,為什么在這樣的管理制度之下的工廠能一度的提高效率,甚至創造輝煌業績呢?福特的解釋是,人的工作從道德上、物質上和社會上拯救了人類。這里的拯救帶有宗教的色彩。這種拯救一是經濟原因,人們生活上需要工資;另一方面,需要現實的社會交往,更重要精神上的救贖。這是因為,當時馬丁?路德金新教理論的影響,這種新教的工作倫理的社會影響是廣泛的,工作和宗教、工作和靈魂密不可分的。馬丁?路德金(因信稱義論)說,“所有人在世上都有使命,履行自己的義務是神圣的職責。”這種認識就是一種“天職觀”。約翰?加爾文(先定論)又說 ,“克己的工作把人提高到了天賦使命之上,工作是人為上帝之選的唯一標志。”當時沒有人質疑工作性質,泰勒和福特等人就是利用人們對工作性質理解,才有了順從勞動力由其調教。工人們的思維就是,既然工作是救贖,就按照別人的吩咐與指令行事就很自然的了。他們的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把效率擺在了倫理道德之前,缺乏對人的信任,更缺乏對個人價值和才智的尊重的理念有制約他們的發展。
? ? ? 在分析組織的終極狀態,我們研究下過程,關注中間狀態。列寧把社會主義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組合,蘇聯用來執行其長期政策和戰略計劃的集中計劃體制——國家計劃委員會(Gospian),就是改良后的組織管理的最佳狀態。
? ? ? 善于用組織管理的代表人物就是小艾爾弗雷德?斯隆,作為通用汽車的三代管理的進化,取代了靠個人的天賦的獨裁者的管理,創造一支高度專業化、冷靜、精明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客觀、開放、不帶有個人色彩,收集處理海量的數據,合理整合資源,進行科學地決策。
? ? 如果說“亨利?福特完成管理的底層改造,小艾爾弗雷德?斯隆則完成它的上層改造,他把管理變成了一套高效、可靠、如同機械般的流程。”《經濟學人》評價。斯隆研究組織成果不僅僅時培養了職業經理人,他還確立了分權經營和集中政策控制相結合的組織模式。這種分權經營和集中政策控制的結合,避免產品的單一性,避免自己的品牌在同一市場的角逐。通用汽車公司組織形成了穩固的形態。公司的事業部各負其責的商業運作。它們各有不同的工程、生產銷售部門,但整體政策和財務方面受總部監管。經營單位為半自治,要在各自的領域里維持市場的份額,實現盈利。其中零部件事業部產品除了滿足本公司的之外,也向外部企業銷售。
? ? 斯隆的組織模式賦予了事業單元前所未有的責任,衍生出品牌管理的概念。多事業部幫助公司擴大規模、走多元化道路,跳出開初的功能性組織限制;多事業部造就了大型組織分權化的趨勢;多事業部解放公司的高管,給了他們時間和空間,以便于他們長時期關注規劃和評估。
? ? 讀到這里,讓我想到學校組織的升級。伴隨著當前國家以及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學校組織管理由單一中心的傳統管理向多中心的公共治理的轉型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多中心治理是對傳統的“中心—邊緣”管理模式的單一主體性、工具理性思維、效率主義等的全面反思,它強調學校治理過程是一個多元主體的協商對話、民主共治的過程。
? ? 為建構這種多元共享、相互制衡的權力機制,需要學校組織在制度層面上建立一系列的組織機構及制度體系(除了傳統的學代會、教代會之外,學校還應設置所有教師和學生均可參加的“學生監督委員會”“聽證會”“申訴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及相應的制度),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組織機構對管理決策展開監督、聽證以及申訴,從而更好地保障和捍衛自身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