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參加了兒子初二年級上半學期家長會。此次家長會按年級排名分段召開,我參加的是校排名前一百學生的家長會。
教導主任D老師的開場白讓我印象頗為深刻:本次會議是校前一百名學生的家長會,非常高興可以和各位優秀家長進行交流。和各位一樣我也剛剛參加完自己孩子的家長會,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學,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我是屬于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那種家長。從頭到尾老師唯一一次提到我孩子的名字是因為他的鉛筆盒收拾的比較整齊。很感謝各位家長把孩子教的那么好,我要向你們學習。
知道么?讓我對這所學校改觀的正是D老師。兒子小升初那年,原本打算讓兒子上另一所學校。可惜那年我窮盡心思,到處求人,也未能如愿。我懷著無奈忐忑的心情去參加“新生入學前家長培訓會”,那天D老師用自己非凡氣度、鏗鏘有力的發言,系統的整體教學觀收服了我。會中金句我至今記憶猶新:“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最大限度的尊重孩子同時父母要有威信;教育是以霹靂手段顯菩薩胸懷;母親一定要溫柔;愛孩子,就是認真做好每一頓飯……”我豁然開朗當即決定哪也不去,學校就定這間,因為我一直堅定地認為一所學校如果教育理念跟得上,師資靠譜,絕對不會差到哪里去。
關于教育,D老師既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他怎么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怎么會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無獨有偶。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朋友,兩公婆都是海歸碩士研究生。
對世事,對情感,女朋友看問題有著鋼針挑破膿包的犀利。她有些教育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嘆服。記得她曾在孩子成績單家長評語中寫下:媽媽希望你早日找到生命的意義……她的孩子是那種來自加州的陽光男孩,由內而外散發出自信與暖。
小學階段,我發現這孩子對看書沒興趣,專注力不夠,這進行適當培養可以改變。琢磨了許久我側面向她提了建議,為啥不直接說呢?一方面是因為對方自己就是學霸,關于學習她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另外平時交流中她對已知的東西常表現堅持,容易出現阻抗;還有一個原因如果經過時間檢驗或許她的做法才是對的,那我反而畫蛇添足。對任何尚未明朗的教育方式,我都持學習的態度并心懷敬畏。
初中以后,她的孩子成績始終在校排名200左右。(深圳中考公辦高中的錄取率是百分之四十八,如果想進入重點高中,成績未進入校排名前100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曾以為她不在意孩子的成績,所以我很少主動和她討論孩子們的學習,直到有一天她問我考試前家長關注有用么?還有一次我問另外一個孩子在校排名情況,回過頭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孩子也是校排名前100。我才知道其實她心里有壓力。
什么都“懂”,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引起我注意與思考的還有另外一件事。M看了前段時間我寫的文字,有天群里給我留言:@蘆瘋子 寫得很好。如果在解答中加入具體的方法更好。文中在“家長如何做”方面只有理論性的東西,沒有具體方法,指導性不是很大。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絕大部分都知道這些理論,但用什么樣的具體方法把這些理論變成現實這方面大部分家長不懂不會,給出具體的做法,實操性更強,孩子轉變的可能性更大。
要知道孩子們有各自不同的氣質性格,相同氣質的孩子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孩子應結合環境采用不同的教養方式;另外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多樣的、具體的 。旁人無法進入他人的生活點點滴滴進行指導,當事人應在遵循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我無法給每個人編一部“生活細節指導手冊”,更不能一概而論給出實操方案。
M是全職太太,她女兒高三,放棄參加高考,目前在做出國留學的準備。我們曾經聊過教育的話題,我知道她對于女兒的教育,有非常多的遺憾。
如果如同M所說大部分理論家長都知道都懂,那他們“知道”的“懂”的究竟是什么呢?
育兒理論不是憑空得來的,總結撰寫育兒書的作者要在大量實際育兒過程中反復考察、求證、思考、總結才能得出育兒理論。理論從實踐中得出,那當然也能融化到實際生活中去。口口聲聲“懂”理論的人卻不能將其踐行于現實是為什么呢?很多人覺得自己很“懂",只是浮于其表,沒有真正的“懂” ;或者說懶,懶于深入思考,懶于探索踐行之道。
不客氣的說任何不能指導現實生活不能落地執行的“懂”都是不懂裝懂。
以上三個例子中,D老師格外引人注目,本身從事教育行業,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際經驗。說他不懂裝懂,似乎有些欠妥。
然,未必。
很有經驗的大學教授也不一定能教好幼兒園的小朋友,因為不同年齡段對應的是不同的教學方法。D老師懂如何管理初中生,管起初中學生來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同樣的方法用來管理小學生,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而且D老師情況并非偶然,我教高中的父親在教育我們幾個孩子時與D老師的情況如出一轍。尤其對我哥的林林總總,我父親曾百思不得其解,竭盡全力付出,結果卻背道而馳,兩人的關系越走越遠。
問題出在哪呢?不能結合實際辯證思考落地執行的“懂”,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限制。
在很久以前,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蘇格拉底曾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相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絕大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己一無所知,他看世界用的是一種叫“地心說”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掌握了極為有限的已知,再用這些極為有限的已知去看待這個世界,去輕易地評判他人,去評判這個世界。
但這個評判很可能是錯的,可我們不認為它是錯的,我們被自己有限的已知所局限,只有發自內心地意識到自己是無知的,你才能拋開地心說的心態,去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一個真正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他才能看到一個廣袤無際的未知世界。
教育也是同理。所謂的“懂”,限制了懂。
從“懂”跨越到懂并不難。
1)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向我們的孩子學習,保持好奇心,面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入思考落實方案。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熟悉孩子各個年齡段的特點,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打破固化的思維模式,結合孩子的個性及實際情況,調整教育行為。
理論從實踐中來,就一定可以回到實踐中去。比如理論告訴我們:“童年時期(7~12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質。”那家長可以向自己提問。怎么獲得勤奮感?怎么樣才算勤奮呢?小蜜蜂忙忙碌碌讓人感覺很勤奮,小朋友做什么能像小蜜蜂呢?學校里認真聽課算不算呢?回到家認真完成作業算不算呢?喜歡彈琴的孩子每天按時練琴算不算呢?空余的時間引導他幫忙做家務算不算呢?怎么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是不是就可以減少自卑感呢?怎么建立自信呢?多表揚少挖苦對不對?怎么培養能力的品質?認真做事,踏實學習,是不是可以作為培養孩子能力的目標呢?
圍繞孩子進行自我提問之后,再深度思考,“童年時期(7~12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質。”在這個發展階段中父母應當扮演怎樣怎樣的角色?怎樣的家庭氛圍更容易激發出孩子勤奮感呢?
對理論的思考方式,可以遷移到生活中去解決具體問題。孩子寫作業拖沓,為什么呢?別的小朋友用多長時間?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還是他真的很慢?試用規定時間的方法解決還是用激勵法?老師有沒有好的建議呢?別的家長又是怎么做的呢?
2)家長一定要有強烈的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并對教育心懷敬畏。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將來是誰?會成為誰?誰也不知道誰的孩子會是下一個改變中國的馬云。孩子有無可限量的未來,他的健康成長是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希望。
生了孩子之后,我父親反復跟我說教育的重要性。我曾反駁他:“農村也有考上大學的,樹大自然直,一味強調教育可能是拔苗助長。父親告訴我:“在農村,一個村出了一二個大學生,那可是要放炮仗的,因為這是鳳毛麟角,是無比榮耀的事情。但是城市里一個教學質量穩定的高中,一個班四十幾人三分之二考上一本是正常現象。為什么呢?城市人口整體文化素養高,大部分人關注教育重視教育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即是孩子的哺育者、陪伴者,又要當好孩子的引路人。
3)教育要立足于國情,不回避競爭。
很多家長推崇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你看得到是外國孩子自由玩耍釋放天性,你看不到的國外中產家庭的孩子常常是開口能說好幾個國家的語言,蹬腿會騎馬,揮手可彈琴,上臺能演講。雖然國外沒有高考,但大學寬進嚴出,可以挑戰哈佛、劍橋、斯坦福的孩子,已具備了相當雄厚的實力。
中國人口眾多,粥少僧多,教育資源緊缺,如果再盲目推崇國外教育理念,只會多繞彎路,浪費孩子的時間,錯過許多寶貴的學習敏感期。中考,高考,國考……它們的競爭是很殘酷,但殘酷的另一面是公平,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英雄不問出處。每一次考試都是對孩子的歷練與打磨,會培養孩子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一種堅持的精神,成就他一生的格局和做事能力。
4)無條件的愛。
從小學到大學沒有任何一門課是教孩子什么是愛?如何愛?家庭是愛的第一課堂,是孩子習得愛的源頭,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擁有發自內心的溫暖,是最堅實的底氣,也是學習的動力。
孩子是愛的載體,不是學習的機器。教育不等于分數。家長一定用行為和語言告訴求學中的孩子:無論你考多少分,父母都愛你。我們的愛,不會因為你分數的高低增加或減少。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個孩子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所長,健康快樂成長!
本文作者/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