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東野圭吾是個高產作家,那么周國平是個熱銷作家,為何要將兩個領域兩個地域的不同作家拿出來對比,無外乎因為他們具有相同的特質——高產、熱銷、長期。兩者一個在日本一個在中國,一個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書一個在1986年出版第一本書,兩人書籍的出版及再版都接近一百大關。區別在于:東野圭吾出版了將近百本作品,周國平再版了將近百版作品,由此可見,高、熱、長可謂是他們倆作為作家最明顯的標志與成就,而《守望的距離》的再版又在這百版的勢頭上添了一把火。
以文學談哲學。談及中國的散文,魯迅、茅盾、郭沫若、朱自清、冰心、周國平、豐子愷等散文語言深入人心,縱使沒有看到他們的全部文章,也能在他人口耳相傳中知道他們散文寫作的特點。魯迅精練深邃,茅盾細膩深刻,郭沫若氣勢磅礴,巴金樸素優美,朱自清清新雋永,冰心委婉明麗,孫犁質樸,劉白羽奔放,楊朔精巧,每一位散文大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這些特色之外,根據當時心境、環境的不同,也會一改往日筆鋒,寫出不同類型的散文語言,正如魯迅在寫《紀念劉和珍君》時的鋒利,《好的故事》時的絢麗;《風箏》時的凝重。而周國平則以文學談哲學為特色,他不拘泥于風景、故事、人物,也不拘泥于長篇或短篇,對他來講散文和隨感并不相同,而他想要為生活、生命發聲,而不單純只是感嘆與欣賞,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對話與獨白、藝術 技術 魔術、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一個個都是能讓專家研究幾十年甚至終生的課題,他卻以文學的視角來觀察、學者的角度去剖析、作者的筆鋒來描述,給出一個不同于學術研究、也不同于泛泛而談的非哲學答案。
以哲學談生活。散文最早興起于春秋時期,如《論語》《孟子》《莊子》《左傳》,論說、歷史為主的散文也在當時蓬勃發展,直到當代,社會和平發展使得歷史為主的散文逐漸因國情減少,轉而投向現代人較為重視的美景、社會生活、精神世界。鑒于現代哲學觀念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作為當代著名學者、哲學研究者的周國平也是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這一層身份同時影響了他作為作家這個職業平日筆下構建的文字世界。在常人眼里,作家也許只是被分成寫小說、散文、社科等大類,極少有作家能將自己真正的想法灌注在作品之中,而這極少人中有我們熟悉的喚醒麻木中國人的魯迅,亦有虔誠探索精神困惑的周國平。
周國平將自己重視觀照心靈歷程與磨難的思維繼續貫穿于這本散文集《守望的距離》當中,以其一貫的辭藻樸素、句式對仗,寓哲理于常情的作風,深入哲學思想淺出生活感悟,他的態度、他的生活、他的理念都在平易之中可見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