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子女,當我們的父母不說的時候……
小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做得好不好,我們在敏感地觀察他們的表情,判斷他們的心情怎樣。
稍大一些,我們忙碌自己的生活,也學會他們的不說,我們彼此在意,相愛,不想對方擔心,也不想成為彼此的負擔,因而,我們只說一些表面的話,如“天涼了,早晚注意加衣服”“多喝水”我們不曾碰觸到彼此的心,彼此在自己的世界里為對方好,同時,也在自己創建的世界中孤獨著。
我們因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孩子,工作,有些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我們不敢于多地與父母談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害怕,害怕自己生活的負擔讓父母擔心;我們害怕,害怕面對父母為我們擔心勾起的‘我不夠好’‘我應該更加強大’……因而,我不說,創造著疏離,以這樣的方式保護著關系。父母不說,害怕他一點點的流露會在我原有的負擔上增加一丁點,他們以為這是他們可以愛我們的最好方式。就這樣,我們彼此愛著,彼此失聯,彼此錯過。
直到有一天,父母老了,離開的時候,我知道他有遺憾,明白他的遺愿,我便哭泣。只是,那個時候的哭泣,為了誰已分得不是那么清晰。
作為父母,當我們的孩子不說的時候……
在我們的孩子很小,當他不說的時候,我們會各種試探,猜測,試著去了解他,明白他;或者用我對他的了解去一點點地驗證,我們希望他可以說出來,因為我們相信憋在心里,成為負擔,會讓他不開心。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們可以開心。
孩子稍大一些,當他不說的時候,我用以前的方式去關愛,試探,被拒,被吼,被呵斥不要你管,被警告‘你不尊重我的隱私’的時候,我們學會了調整,告訴自己孩子長大了,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和世界,他們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天空,更多的自由,提醒自己要尊重,不要過多的干涉。只是有時候,我們做不到,就在一次次被拒,被吼,被呵斥之后,我們學習到了閉嘴,學習到把自己的手收回來。于是,我們開始沉默,哪怕沉默的背后有心疼,有擔心,有憤怒,有受傷……可這是孩子要的,再怎么不喜歡我也要給,我們以為這是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唯一的,亦是最好的。
再后來,我們日漸衰老,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各種壓力和負擔,讓他們變得忙碌,與我們的聯系越來越少。即使我們很想和他們在一起,非常的想念,可是我們不能說,擔心這些說出來會阻礙孩子,成為他們的牽絆,讓他們不能放開手做自己的事情。因而,我們的對白變成了‘我們很好,不要擔心,你們自己照顧好自己。’哪怕,那個時候我們身體有不適,也會這樣去告訴他們。因為我們愛他們,我們知道孩子有他們的不容易。盡管,有時候我們會心生失望,失落,抱怨,可馬上我們就告訴自己去理解,看到孩子曾經請我們吃的一頓飯,買的一件衣服……不斷跟自己強化孩子是孝順的,孩子是愛我們的,孩子有他們的難處……
我們越來越少聽到孩子說他們的生活,仿佛那是一個我們不懂的世界,有時候我們想要去靠近那個世界,可孩子好像沒興趣跟我們解釋,不愿意說。那個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真的老了,提醒自己老了要少問,少管,不要變得討人嫌。因而,當孩子不說的時候,我們即便像他們小時候一般好奇,也只能按捺住這個部分,因為我們不想讓他們討厭我,這樣他們會離我更遠,我們會變得愈發的孤獨。孤獨,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在不斷地吞吃我們的生活。我們也從害怕,抗拒到習慣,適應。
生命好像就在這樣不斷地循環中重演,小的時候,孩子對父母小心翼翼,試圖通過自己的觀察,做他們滿意的事情,讓他們開心,喜歡自己,告誡自己父母畫的條條框框,不要越界,這樣才可能被他們喜歡,那個時候我們不舒服,總希望父母給我們很多的尊重,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那個時候我們會常常在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然后,再通過不斷地尋找一些線索來證實父母是愛自己的。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我們的父母年邁的時候,在和我們的關系間,他們在體驗我們小時候的經驗,他們開始看我們的臉色,猜測我們的界限,他們希望和我們在一起,被我們喜歡和接納,他們會體諒我們,尋找我們曾為他們做的一點點事情,告訴自己我們是愛他們的,是孝順的,他們在不斷地為我們開解,一次次地諒解……
生活真的只能這樣嗎?還是它可以有所不同呢?需要為它增添一些什么,它才可以變得不一樣呢?
人間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明明有愛,卻彼此錯過。愿我們都可以與身邊的人,真正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