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微涼,修改完之前備好的課程,瞧瞧時間,喔,又是新的一天了。準備關機洗洗,卻發現微信的圖標還在閃爍,于是點開,看到一位家長暖心的晚安。于是嘴角忍不住微微揚起。
今天跟一位家長聊起敬畏這個話題,感慨頗多。
曾國藩曾經說“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我深以為然。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終認為教師是一項非常神圣的職業,我們許多的舉動都會直接作用到我們周圍的孩子,并且影響著他們。因為心懷敬畏,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總在不斷地要求自己在學生面前呈現出自己最美好的樣子。我相信我的絕大多數同行也與我們做著類似或同樣的事。為一張教學計劃苦思冥想;為一堂40分鐘的課程足夠精彩,絞盡腦汁。我們有把草原上的孩子帶回校園的宋玉剛老師,有生患重病仍然堅持上課的朱幼芳老師,有保護學生自身卻遭遇殘疾的張麗莉老師……教育是一條由無數條小路匯成的長長的路,懷著敬畏之心,我們借鑒學習那些走在前列優秀的老師腳步,也一步步摸索著自己的路。
這幾年,隨著自己機構各項工作業務的不斷拓展,我幸運地遇到了越來越多優秀的教育人士。他們中有的是大學里的教授,有些是創辦了教育機構的企業家,有些是小初高的在職老師,有的是農村山區的志愿老師,還有的是撒落在各個小區的托教老師。
如果說教育者的敬畏之心是其優秀的教學質量的源泉,那么享受教育所帶來的好處的學生、家庭所存有的敬畏之心則是教育源泉得以持續、深化的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于教育的敬畏決定著孩子對于學習對于老師的態度。 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孔僖傳》中道:“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也這樣寫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像“ 程門立雪”、“馬門立雨”這樣的典故也是在我們的歷史長廊里栩栩生輝。然而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我見到過一些也許在我個人來比較怪誕的現象。孩子在學校的課堂上嚴重違紀,老師跟家長反饋情況,希望與家長共同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卻反遭家長投訴,受到學校處分的。我見過有一些家長或者學生,似乎對所有的任課老師都存在看法。這個老師教學態度怎么怎么樣,那個老師教學方法怎么樣。而托教行業的教師似乎境況則更為糟糕。
什么情況下孩子會去托管?
早期的托管大多是因為家長沒有時間看管孩子而產生的,不論是教師資質還是環境條件相對都比較匱乏。而隨著時代變遷,托管朝著托教與安親系列班型轉型,各方面條件都在不斷朝良性方向發展。把孩子放托管,不再僅僅是由于家長自身看管孩子時間不夠,更多的是家長意識到自身專業教學類知識的匱乏,從而希望將孩子送到專業的機構進行專門的輔導。于是管吃管住管學習管行為管習慣管孩子持續發展的新一批托教機構產生了,與此出現的還有一大批托教職工。用一位家長的話來說,有些孩子待在托教機構跟老師相處的時間都比跟家長相處的時間多得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托教這個行業、托教老師這個職業對孩子未來成長有著深遠密切的聯系。
而像這樣一個對孩子影響深遠、給予家長們教育支持的大幫手應當倍受大家的尊敬。然,事實上,普遍的現象卻是這個按理應當被家長們格外重視的職業似乎變成了人人可以隨意點評指揮的了。這里老師如何,那里老師怎樣……家長一躍而成為服務買單的上帝,而有些孩子對老師更是“指點有佳”。
在這種一開始就不被認可的前提下,如何讓學生來認同并接受老師的教育,如何讓家長們全心地與老師共同為孩子的教育出力呢?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那么,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大旗下,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作為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審視自己的思想、關注自己的行為呢?
教育機構應當切實地承擔責任;教師應當心懷大愛做好本職;家長應當鏈接各方,做好引導;學生應當篤學謙遜,健康成長。
我愿意,你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