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讀過。
年少時,我們都喜歡和伙伴們比賽讀書的速度,讀得快、能很快讀完一本書的人往往會為自己的速度而沾沾自喜。仿佛一本書被讀過了,你曾經看到過所有那些字,你便擁有了它。而你花費了一天時間讀完——“擁有了它”,比起那個花了一周時間的人,似乎是要劃算得多了。
這樣的讀書方式,既不會做讀書摘抄,也不會寫讀書筆記或者讀后感。僅僅滿足于讀過,仿佛只要讀過,它就被放到了黑暗記憶世界的深處,盡管你通常已經不記得它了,但是必要的時候,它一定會在冥冥之中助你一臂之力。
這樣的書在讀過一段時間之后,很有可能你只會記得其中的只言片語、或某個零星情節,更多的內容可能會完全被你的記憶細胞所遺忘。因此會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你重新去讀你多年前曾讀過的一本書,很可能你會覺得像在讀一本新的書一樣,很多情節、很多句子,竟好像從來也沒有看到過一樣。不過,人們通常很難發現這一現象,因為大部分書我們讀過一遍之后,便永遠也不會再讀第二遍了。
而有些記憶甚至不僅僅已被分解為只言片語,甚至還很可能還會在被時間扭曲,作為謬解的一部分存在于你的腦海之中。
第二種,摘抄過。
我還記得大概小學六年級或初中剛剛開始的時期,曾經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摘抄本,用來抄寫非常喜歡的句子,有很多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句子,當時覺得真是優美;當然,還有更優美的泰戈爾的句子,以及《論語》里那些讓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的句子。
為什么要摘抄下來呢?顯然是覺得,僅僅讀過一遍,還不足以擁有這些文字,必須用我自己的手、我自己的筆,去把它們一筆一劃抄寫過一遍,才會變成一種更高階段的擁有。仿若一項神圣的儀式,于是從此以后,我便真正擁有了這些美好的句子。
但實際上,人類大腦的數據記憶能力真是極為有限,多年以后你翻出這個你少年時代摯愛的摘抄筆記本,你會發現很多句子已經如此陌生,你完全想不起來當時把它們描畫下來時的感觸與熱愛。
即使這樣,摘抄也依然是有價值的。因為,你很難找到一本書,其中的每一個句子都讓你擊節稱妙。閱讀中,我們常常會忍不住跳讀某些段落,因為那些文字不合我們的胃口、或太過冗長。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而放棄一本書,因為它的某些地方可能十分啰嗦,但另一些段落又會讓你感到大有收獲。所以跳讀是必要的,摘抄也是必要的。
若干年后,如果你想重新快速查閱這本書,那么翻閱你的摘抄筆記,是一種極為方便的方法。
當然現在,如果我們想摘抄一本書里的句子,簡直再容易不過。因為有了kindle、ibook之類的電子書閱讀軟件,只需要手指劃過,你喜歡的句子們就會被標上不同的顏色,瞬間便可以導出一份你自己專屬的摘抄筆記。日后你想要重溫此書時,你不必再一頁一頁一個字一個字地重讀一遍,而只需要在幾分鐘內瀏覽一遍你當時的摘抄筆記就可以了。
第三種,思考過。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養成的一個習慣,在買一本書之前,我會先去翻閱一下它的豆瓣評分,以免浪費不必要的金錢與熱情。
豆瓣上無數份讀書筆記以及書籍評分,給買書人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我已經習慣了使用這些參考,但自己卻一直沒有嘗試去寫讀書筆記。在讀書這件事上,通常方式一或方式二就已經令我非常滿足了。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寫讀書筆記,是需要花費時間的。你需要靜心思考,還需要組織你自己的語言,甚至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這一切都需要花費時間,經常,還是一個不算短的時間。
讀書,就本質而言,是一種交流,一場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借由文字輕松地跨越了時空的障礙,也輕松地跨越了語言的障礙。雖然表面看來,這所謂交流像是作者在喋喋不休地唱著一場獨角戲,但實際上,當你閱讀時,你也從未停止過自己的思考與腹語。
當我們在讀書時,并不僅僅只是我們的眼睛在一個一個地閱讀那些字,實際上我們的腦海里也在不停地進行著思考,仿佛和作者正在進行著對話,無論贊同或爭辯。
當你讀完一本書,卻不去做任何形式的思考,并以文字的形式演算一番。那么,不僅僅讀過的那些字,會被你很快地遺忘掉;你在讀這本書時的所思所想,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過的句子,那些和作者的對話,會被更加無情地、毫無蹤跡地遺忘掉,因為它們甚至都沒有變成文字呈現出來過。于是,這本書的內容以及你閱讀時的種種感悟,就會隨著時間迅速降解,像退卻的潮水一樣,迅速地被你的神經細胞遺忘掉。
那么很可能,讀過這本書的你,和沒讀過這本書的你,結果并無差別;或者說,雖然你完整地讀過了這本書,卻好像僅僅只讀過它的百分之一或萬分之一。
也可能你只是模模糊糊有一些感慨或啟發,但如果你滿足于這種模模糊糊,而不是使用思維來梳理確立它們,使它們變得清晰,并用文字打撈出來,它們就會像海里游動的魚一樣,倏爾消失不見。
寫讀書筆記可能確實非常花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但是讀完一本好書,前提是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你通常已經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你可能會利用一周里的零碎時間,斷斷續續的把一本書讀完,但是這些零碎時間加在一起也已非常可觀。
那么為了這一筆非常可觀的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不至于變成虛無。如果你愿意再抽出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給自己一個小小的讓頭腦思考的機會,讓自己的思維以文字的形式陳列出來,那么你前面所花費的那些數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顯然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第四種,行動。
第四種方式,也是我所能夠想到的最后一種方式——不僅僅你讀過這本書,對其中的某些句子留有印象;并且還深入地思考過它;甚至還把你的這些思考形成了文字;并且,更進一步地,你還能夠讓你讀過這本書之后所引發的思想改變,進一步影響到你的行動。
也就是說,從一本書上得到的收獲,將會輻射到你的行動之中,并塑造、改變你的行為模式。
正如我昨天寫完了《奇特的一生》的奇特命運一文之后,我看到一則非常令我感動的留言,簡友jraynor_s寫道:
柳比從26歲開始,而我大概比他晚了5年,如今我也記錄了2100多天的記錄,偶爾有遺漏幾天,看看能堅持到何時
這正是最后的這種讀書方式。你把書本所介紹的思想,轉變成你行動方式的細微組成部分,延伸到你的生活之中。
那么這就是一本真正對你的人生施加了影響的書,它會成為你的人生的里程碑,你會對它矢志不忘,而不會再僅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印象。
而今天想要介紹的這本有關意志力的書,《意志力:關于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也正是屬于這樣的不僅僅需要閱讀,更需要你去實施行動的書。
它的英文封面是這樣的:
英文名: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如果直譯應該是——意志力:重新發現人類最偉大的力量。
中文封面則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如果你只是滿足于讀過了這本似乎很有名的書,卻未能對行動有任何影響,那么你真的是白白浪費了用來讀書的那數個小時。
如果你能夠把那些業已經過心理學家的實驗證實行之有效的方法,轉變為你自己的行動,哪怕僅僅只是一個微小細節,通過日復一日的演練,生成自己的神經鏈接,這才是讀這本書的最有益的方式。
讀完一本好書之后,不應該僅僅只是滿足于從這本書中得到的一些精美摘抄,像擁有一件閃閃發亮的旅游紀念品一樣。
讀過一本書之后收到的最好紀念品,應該是另一種不那么閃亮卻更加悠遠的模式,是你的行動范式的轉變,那真是對一本書的最好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