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兒,你知道咱家對門的大強不在了么?唉,真可惜!”“什么???他咋啦?”奶奶無意間的一問讓我感到極其得驚訝。“在銀川工地上挖井的時候井塌了,其他三個人都救上來了,可惜大強了,倆孩子才三五歲,還有那么好個媳婦兒,唉...”奶奶十分惋惜的口吻說道。
小時候我常在奶奶家的院子里玩兒,大強家就在對門,他比我大五六歲。我經常幫爺爺奶奶在大強家的院兒里挑水,夏天還會去他家摘杏子。聽到這樣的事情很吃驚,也很遺憾。然而,類似的悲劇遠不止發生在大強一個人身上,近幾年每次從外地上學或工作回到老家,都會聽到奶奶講述一兩個血淋淋的故事。王家的孩子從建筑工地的大樓上摔下來、李家的孩子從施工附近的水里掉進去......一顆顆年輕的生命“輕易”地隕落,留給家人的是無盡的哀傷和悲痛!
起初聽到這樣的“故事”,表達惋惜,然后就像聽過的其它故事一樣淡忘。漸漸地,我開始琢磨發生類似悲劇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村里和大強同齡的人有不少,倆個表哥就是大強從小到大的玩伴兒。記得小時候大舅經常帶著倆表哥下地干活兒,農忙過后就開著自家的拖拉機批發一車蘋果,帶著倆表哥到隔壁村子去賣,冬天甚至還會帶著倆表哥徒步幾十分鐘到縣城買幾張彩票回來,期待有好運降臨。總之,大舅為有這倆個“年輕力壯”的幫手頗為得意。至于上學嘛,那是命運的安排,畢竟考上大學可不是每個農家孩子都有的命。和大舅持有同樣想法的大人并不在少數,“知識改變命運”也只是政府印在自家墻上的標語罷了,畢竟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為生嘛,靠念書改變命運其實和買彩票中獎都是不太可能發生在自家的事情。
幾年前,“退耕還林”的政策很快落實了下來,以前每家的十幾畝耕地都“被迫”種上了樹,而國家只給了他們不足裹腹的補貼。面對新的困境,這一代沒能憑借上學走出去的年輕人只能“赤手空拳”地來到陌生的城市謀求新的生路,然而城市并沒有特意為他們敞開懷抱——可供他們選擇的工作少之又少。一部分人去了類似于餐廳、燒烤店之類的地方,從事底層服務工作,拿著微薄的收入。而大多數人還是為了更高的收入“鋌而走險”,去了更危險的建筑工地做苦力,畢竟一家人等著他們掙的錢過日子。自然地,類似于大強的悲劇不斷地發生著,前赴后繼,將無盡的哀痛留給遠在家鄉的親人......
這次回家,又和小叔坐在一起聊天,當我問到十五六歲的堂妹和十來歲的堂弟的學習情況時,小叔還是像往常一樣嘆了口氣,略帶無奈地說道:“不行呀,成績不好,給報了幾個特長班,不知道學得咋樣,回到家就知道看電視,唉...”“孩子還小,別著急,多鼓勵...”我略帶應付地回答道,并不知道怎么接小叔的話。心里思索著:如果孩子們不能走出去,不能有一技之長,以后的處境和選擇恐怕會更加令人擔憂.....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中,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接著就是安全需求。當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能夠接受更多的福利和保障,向著更高的需求努力著。而城市夾縫中的他們在為生活打拼的同時,還無法保障自身生命的安全。正如走在我們前面的每一代人一樣,這一代人的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一些慘痛的代價的,但愿他們能夠從慘痛的經歷中明白導致悲劇的“罪魁禍首”,開始真正讓那印在墻上的標語成為行動的向導,讓下一代人在教育中成長起來,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有自己的一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