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我最大感受就是,我如同書中所說一樣,喪失了”深度工作”的能力。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無時無刻都可以接觸到大量信息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IM、Email、微博、搜索引擎等在極短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信息,在便捷獲取資訊的同時,我們也喪失了單獨思考、獨立探索的能力。
在快速獲取資訊的同時,我們也被這些應用所奴役。走路玩手機發(fā)消息,上班隨時被Email打擾。不刷朋友圈心里難受得要死。回到工作上,我們每天的工作會被大量便捷通訊帶來的溝通所打斷,效率提升就是一句空話。回顧最近兩周每一天做的事情,是否有一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在全身心處理某一件事情上?評估下來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沒有辦法不被外界干擾深度做一件事情。
一定會有人說現(xiàn)在工作節(jié)奏很快,多任務處理各種事項會是一個職業(yè)人的基本素養(yǎng)。我不否認多任務處理能夠帶來的結果,但是這種工作方式不需要人太多的思考,不會創(chuàng)造太多新的東西。
我們先看看作者對工作類型的定義: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tài)下專注進行職業(yè)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chuàng)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chuàng)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我們需要意識到,在高速發(fā)展的科技面前,任何浮淺工作的事物最終都會被機器取代,只有創(chuàng)造才能夠保持最核心的競爭力。這里有一個公式能夠說明深度工作的成效:高質量工作產(chǎn)出=時間×專注度。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chǎn)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于單一任務。
這本書不僅僅介紹了作者個人深度工作的體驗成就以及深度工作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也給讀者奉上了如何訓練深度工作的方法和理論基礎。作者認為工作能比休閑帶來個人更多的快樂,通過深度工作達成某一項目標對個體來說更具意義。作者例舉了很多深度工作的方式,比如每年封閉兩周時間、擁有獨立的空間和不受打擾的時間、下班后不考慮工作、零碎時間用于思考而不是刷微信微博等等。個人認為這些方式有些奢侈,很多普通的人并沒有太多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深度工作的概念是值得認同和付諸實踐的。
為了改變工作習慣,為了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為了讓自己不再浮躁,這本書值得閱讀。
推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