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什文說,我們與整個世界都有血緣關系。這句話,契合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地球上最最久遠的時代,人類由初始的浮游生物一步步地、奇跡般地的進化繁衍成而今的模樣,逐漸征服世界,主宰一切。
然而,今天,當我們以壓倒一切的優(yōu)勢居于宇宙之王的寶座,卻忽略掉了過往的“同道中人”,也就是那些曾同人類一道,歷經千辛萬苦,此時此刻于大自然中無所不在的各界生靈。它們,無論是多么的渺小卑微,都是人類留存于世的生命共同體,在這艷陽、雨露、風霜、雷電中,自始至終,大家同呼吸、共命運。
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便會放下驕傲,重拾謙卑。而當我們忘了,就需要警示性的提醒與幫助,普里什文和他的《大自然的日歷》,或者是他本人,以及同他一樣有著高尚且清醒頭腦之人的著作,對于偶陷迷途中的我們,都能起到這個作用。
但《大自然的日歷》與眾不同之處卻在于,行文當中很難見到對人類高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行為的譴責,有的只是作者本人在林間,與自然休戚與共、融為一體的生活點滴。讓生活在繁華都市中整日為生存所累的你我,在心生羨慕的同時又若有所悟。
普里什文日日都在林中享受生活,他把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如實記錄,展示與人。我們讀了,便對生命有了新的定義。
01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
普里什文,一年四季流連于山林之中,那片森林的豐富多彩的全部生活,于悄然間全數(shù)顯現(xiàn)。
和其他崇尚自然、以生態(tài)為本的文學作品相同,對自然界中的樹木花草、鳥獸魚蟲、水域山林的描寫,這里也應有盡有,且精湛深邃。諸如云杉、白樺、老椴樹,青鳥、蜜蜂、黃粉蝶,牧草、花河、野薔薇,林中小溪、增添生機的細雨,等等,這些都是這本書讓我們流連神往的所在。
而,與眾不同之處,卻在作者的意識和靈魂里。游走于大自然中,百樣啼鳥、千種花草的萬千生活,森林萬物的自然模樣,與作者的蹤跡交叉重疊,從而,自然而然地,森林到處都是“我”的家。
樹木的一生,從種子自樹梢落下,而后悄無聲息地于泥土之中生根發(fā)芽,蔥翠的幼苗歷經風雨寒霜、躲過昆蟲鳥獸,雖跌跌撞撞卻也終于長成為一株成年樹木。然后,再逐漸衰老,從枝葉到樹干,漸次枯槁。
這歷經幾十載的樹木的一生,當普里什文漫步林中,卻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整個過程悉數(shù)盡收眼底。當然不是通過一株樹木,在這龐雜的林子里,老、壯、青、幼,各色樹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和諧的生命運動。而,人身上有著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在自然界,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和靈魂。
普里什文在一個樹樁上坐下,發(fā)現(xiàn)一株倒下的樹木,朽木滿目瘡痍,可是不消幾日,它便被圍繞周圍的植物裝扮一新。那眾生爭先恐后,因生機勃勃而顯得雜亂無章,而自然界的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卻在無形中使這一切自有規(guī)則可循。
但這些似乎都無關緊要,關鍵的是,作者發(fā)現(xiàn)這“林中墓地”是那樣的郁郁蔥蔥而充滿希望,絲毫沒有人間墓地的落寞、蕭索。
一棵參天枯木倒下,它身上上上下下從枝葉、樹皮軀干,到掩埋泥土當中的根須經脈,無不為自然界中的其他生靈所用,苔蘚、蘑菇、蠕蟲、飛鳥、攀援植物,所有這些使它散盡余熱,度其一世輪回。
其實,生命消逝便不復存在,或者,唯有這種徹底的消耗殆盡,方才能夠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存在著。而,人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有時,我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守候,實則耽誤了自然倫常,本末倒置,到頭來反倒畫地為牢、弄巧成拙。
02失去了她,與整個人類世界接近起來——整個生命就只是一夜或者兩夜
書中第二部分《林中水滴》有兩個大的標題,其中之一為《葉芹草》。葉芹草,是一種普通的植物,而作者在書中卻賦予它一定的特殊含義。
在這里,葉芹草似乎是女人的化身,愛情的象征。而作者,失去了她。他在行文中反復提及他的失去,他的葉芹草、他那青鳥的羽毛、他百般懷戀的另一個人、情場上的失意事、她的眼睛、他在青年時代用夢想替代了的愛情、他失去的朋友,以及當年以期待春天來克制的失去朋友的痛苦……但作者究竟失去了什么,我們突然間難以確定了。大概是愛情,或是友情?亦或單純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株葉芹草?
我想,是什么也許不重要吧。在我看來,不同的文字里,同樣的葉芹草既可以代表友情,亦可以代表愛情,還可以是整個春天里稍縱即逝的綠色希望。不過,失去總歸是失去了,一旦錯失,便難以追尋。好在,自然界的一切都遵循平衡守則,失去了她,卻得以與整個人類世界接近起來。
我喜歡這部分內容。因為它表露出人類最真摯且用理智無從把握的情感。乍看上去,作者無論在自然中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想到什么,結果慣常都會反襯到對自身痛失之物的感嘆上去。
然而,盡管如此,幸福卻完全不依賴于她之來或不來,幸福僅僅依賴于愛情,依賴于有沒有愛情,而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作者的卓越之處就在這里,你根本感覺不到他的悲傷,相反地,你從中僅能看到既輕描淡寫又揮之不去的思緒,以及憑著這思緒而衍生出的對整個人類世界的關注與熱愛。
正如普希金所說,整個生命就只是一夜或兩夜。既然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就讓這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們,在極其短暫的生命里,轉而去期待春天,共同分享大自然更加慷慨無私的饋贈吧。
03對大自然抱有一種非務實的態(tài)度——大地上的一切秘密,都會隨著最后一只野獸的消失而消失
大自然慷慨且兼容并包,使從中受益者習慣了一味索取。而欲海難平,索取總和不滿足相勾連。要想從大自然中真正受益,唯有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而非主宰者。
名副其實的欣賞者,如普里什文這般,對大自然抱有一種非務實的態(tài)度,僅是欣賞、娛樂其中。反而最易被自然接納,自自然然地享用被贈予的一切。
森林里的一切都有定規(guī),彼此之間都是協(xié)調地聯(lián)系著。
但是,人是變幻無常的,什么都做得出來,
因而他的一聲一息都會尖刻地干擾大自然的生活。
如此一來,即便不光索取,僅僅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對于自然而言也是一種致命的干擾。而這片大地上的一切秘密,都會隨著最后一只野獸的消失而消失。然而,一同消失的又何嘗只是這秘密?到那個時候,我們非但得不到那本不該歸我們所有的東西,連最基本的自由生存都面臨危險,成為奢望。
真正的智者,從來都取舍有度。正如古之圣賢老子所言,萬物皆應遵循“自然”之道,“無為”本是一種作為。而我們倘若想要在自然界自由生存,唯有放下“欲念”,對自然抱有一種非務實的態(tài)度。
朱光潛說,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無所為而為”,把當下勵志去奮斗的目標當作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來欣賞、對待,便可摘取輕松為之的碩果。朱光潛在這里強調的,是以藝術的眼光看世界。
而普里什文則愿意愉快地和自然中的某種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而享受自然界自由的生存。不要僅一味地執(zhí)著于“尋找蘑菇”這一個目的,不然你會錯過大自然同時呈現(xiàn)的萬千美好。天色真是不錯,萬物也和諧共生,欣欣向榮,而你是什么樣子?
在真正的大世界里,人的心胸自會開闊。當我們拋卻辦公室、庭院等狹小的空間,走向自然,去獵奇大地上的秘密,且不只是想著將某種發(fā)現(xiàn)據(jù)為己有,便會發(fā)現(xiàn)世界如此美好。日常煩擾心間的功利心、利害得失、斤斤計較都將在無意識中去無蹤。如此,你便和普里什文一樣了,愉快地和某種生活和諧的融合在一起,自由呼吸,自由生存!
滿腔的愛傾注在誰身上?當然是眼下這番生動與明朗。
04最后,普里什文的作品風格——我寫,意味著我愛
普里什文是世界范圍內生態(tài)文學的先驅作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自然活動保護家,這在他的作品當中顯而易見。
在書中,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其行動表現(xiàn)與情感流露,使我們深受感染。而他的文字則是他思想和感情的完美詮釋。
我寫,意味著我愛。愛生活與大自然,更愛自己與眾不同的選擇。他會在林中寫作,坐在一個樹樁上,樹木、昆蟲、花香、鳥鳴與之相伴,在與自然中物事的對話、交流中,生出思想。在類似原始風味的生活圖景下,一段段文字、閃光的見解流瀉于筆端、紙上。
短小的文字,精湛的哲理。這些抒情式的散文中,哲理的思索和游離的想象完美契合,協(xié)同著那凈化心靈的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的情感,便在這詩意中成功地做了交換。自然和文字,也在讀者的心中構建了一處恬靜、澄瑩、生動、明朗的鄉(xiāng)野農林生活。
我以為是微風過處,一張老樹葉抖動了一下,
卻原來是第一只蝴蝶飛出來了。
我以為是自己眼冒金星,卻原來是第一朵花兒開放了。
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普里什文通過這些日常隨筆贈予我們,對于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