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4日,是程序員節。
今天,我要參加三個重要會議:
“全國新教育實驗第二十屆研討會”在大豐召開,我在鹽城大豐參會;
“2020年全國網絡扶貧暨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貴陽召開,下午我在大豐將對參與全國扶貧現場會的代表實地走訪學校——貴州惠水縣輝巖民族小學的老師進行網絡課程培訓,跨越時空,1024這一天,江蘇大豐——貴州惠水,中國新教育20年的會場與全國網絡扶貧暨2020數字鄉村現場會就這樣連接在一起了!
今晚互加計劃N師學院第六期與孩子對話課程第二課,500名教師與70位教練在線對話;未曾想到從教師到教練的正式開始是在1024的這一天,很多鄉村教師也因為網絡賦能越來越有能量;
10月22日上午9:00多,我第一次走進陌生的惠水輝巖民族小學,正值學校大課間時間,全校孩子分成6個方陣在跳竹竿舞,強烈的鼓聲、清晰的節奏、歡快的孩子,讓我瞬間被震撼了!原來這個學校的民族特色課程可以這樣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啊!
周四上午在輝巖小學韋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在孩子們沒有任何刻意準備的情況下,我用手機錄制了輝巖小學的民族特色舞蹈與布依剪紙視頻,約定在第二天(周五)下午的互加計劃生命教育課程上給全國同學展示分享“輝巖小學好花紅民族特色網絡課程”!
這就是24小時后的網絡直播課——
周五下午,互加生命教育課程第一次帶學生走進《輝巖小學好花紅民族特色網絡課程》。
這些畫著布依族娃娃的學習單,是從這次課程打卡中我看到的,每一張都愛不釋手,還有老師們寫下的滿滿感動,感受到孩子們太喜歡這樣的課程了!甚至看到很多教室里的孩子已經跟著課程屏幕中的節奏翩翩起舞了!
當我把所有的老師打卡反饋看完,內心感動而溫暖,我們僅用一天時間,就把布依族的文化特色課程傳遞給全國的孩子,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開設一門56個民族的系列課程,這將會帶給孩子多大的收獲啊!
這是陳重運老師的課程打卡,他也是一位布依族的老師!
10.24——數字鄉村,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連接?
2015年10月22日,我第一次走進四川宜賓大山深處的白云小學,僅有10個孩子的村小從此開設了網絡直播課,互加計劃的源頭從這里開始起步,至今已經堅持五年整;
2020年10月24日,我第一次走進貴州惠水縣輝巖石民族小學,僅有17名教師的村小處處都是濃郁的布依族民族文化特色,僅用一天時間,我們完成了輝巖小學的網絡直播課,這就是數字鄉村的魅力所在!
互加計劃從2016年參與中國網信辦網絡扶貧工程開始,我們就一直在互聯網教育扶貧的路上奔波,在貴州留下了我們太多的足跡。
互+計劃是2015年滬江發起的“互聯網+教育”公益項目,旨在用互聯網鏈接優質教育資源,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助力國家教育精準扶貧。
2019年1月,互+計劃入圍國務院扶貧辦“2018企業精準扶貧案例(50佳)”,成為全國互聯網教育扶貧的典型案例。
2020年,互+計劃榮獲中央網信辦指導、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頒發的“2019網絡扶貧十大案例”。入選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網信辦評選的“2019網絡扶貧貴州十大創新案例”,
互加計劃五年堅持用互聯網連接優質教育資源,助力教育公平。
2020年從脫貧攻堅到數字鄉村,我們再一次站在新的起點,
Hello World,數字鄉村,讓我們再一次從這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