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我們有記憶開始,死亡從來不是件稀奇的事,"死"字也不會是一個少見少說的字。對于一切有生命特征的東西,我們所眼見的鮮活存在,又總歸會看到其死寂消失。就比如,我們時常說這條魚死了不新鮮了,這盆花蔫了、死了,這個人得了絕癥要臨死了,這湖死水臭的要死等等。死總是代表著失去活力和消亡,與生氣和存在相對,因為人類的視覺和感受總是希望看到可感知的和新鮮靈動的事物,所以,對于死總是帶有悲哀或遺憾。
智慧的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維護著自然界的生態,也不斷培育創造出新的植物和動物品類,滿足著這個世界裝點美化的需要、以及豐富食物和美食的口欲。在這個生態系統里,每時每刻發生著新生命的誕生和成熟生命的死亡消失。一個新種子的培育生長、一個新胚胎的孕育、一條新的枝條的嫁接成功、一次成功的接種,預示著一個個新生命的開始;一場風雨的摧殘落花飄零、一次次成熟后的莊稼收割、一趟趟魚艙滿歸后走上餐桌落入口中,無不是鮮活生命的沒落消隕。
人類是個奇特的生命體,既在創造著生命,又在滅殺其他生命,甚至包括同類。原始人茹毛飲血,封建古人的群雄殺戮割據、現代人的犯罪和掠奪戰爭、無可預測的天災人禍,生命脆弱不堪,死亡觸目驚心。
02
天真的孩童會因為心愛的小動物的死而哭泣傷心,因為少了個伴,由此體會到了死意味著失去;多愁善感的人因為秋天的落葉凋零而傷逝,因為生機不再,由此感懷自然界無窮變幻,生起死亡;健碩的人會因為困病的親人離世而傷情悲痛,因為逝者不再,由此慨嘆生命短暫,轉瞬即逝。
死亡對于人類而言,意味著生離死別、陰陽兩隔,從此不再相遇。其實,人的生命自始至終伴隨著死亡,身體的新存代謝,千萬個細胞死去,借由著自身的活力又生產出新的細胞,直至這個活力不再,器官不再運轉,生命終止。活著的人很少能感知自身的死的存在,往往通過他人生命的終結感知死亡的恐懼和無奈。對于死亡的直觀告訴我們,死亡是痛苦的,有疾病的苦痛,有對生的眷戀,有對離別的悲痛,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慌。
03
對于人人皆知的死亡、對于時時發生的死亡,為什么我們還是看不透,走不出那片陰影?有沒有一種理論或者經驗能告訴我們該如何認識死亡、看待死亡、平靜地走向死亡?我們接受的教育更多是關于生的,知識和經驗告訴眾人如何優生,如何感知現實的世界,如何珍惜有生之年,享受人間的幸福!新生命誕生是值得慶祝的喜事,所以每年我們要過生日常稱其為慶生,然而,生命的結束卻常常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對生的留戀也讓我們對死產生恐懼和悲痛。
盡管我們對死心知肚明,也明了死是件不可預測但是一定會發生,甚至我們無法預知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死去,因為不希望發生而忽略它的客觀存在,或則覺得無所謂懶得思考和理會。人們可以研究歷史,考察古人,卻很少對死這個亙古不變、人人經歷的大事做研究。如果說歷代帝皇醉心于養生術的研究,以追求長生不老之軀,還不過算是對如何長生的探索,再或則,古代帝王將相精心勘察挑選風水墓地,奢華建造墓穴,陪葬祭祀禮儀,算是對死的文化上的探究吧。今民間人死后的各種風俗禮儀,是對逝者的最后告別或說是送終,如果靈魂存在,其應該能感知到。
唯物主義者相信人死而終,物化為無,尊重眼見的事實,但確實不能給人信仰,死去元知萬事空,人死不能復生,要想開點,關照好自己讓逝者放心而去,我們常這樣安慰他人,但事實言語空洞,卻難以表達。唯物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立足今生,過好今世,死后一切化為烏有,生是一個事實,死亦是一個事實,死生兩隔,生的世界精彩熱鬧,死后便是空無。所以,生者貪生怕死,人之常情。
在佛教的理論里,死稱之為往生,生死相連,死生輪回,一脈相承。佛教的世界里有關于死的深刻探究,肉體的死亡,不代表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重生。在三世(前世、今世、來世)的輪回里,因為有信仰,對于已經做了準備和修行的人,死亡的來臨并不是失敗而是勝利,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因為相信死亡是今世虐債和凡心的消除,是新生的開始,死不再變得可怕,生也不再變得如此迫切重要,懂得了生死,了悟了心性,通過修行善心,為來世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