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在“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歌聲中,來到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名揚天下的景色當屬瘦西湖。
瘦西湖雖早有耳聞,但這次是身臨其境。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游覽面積100公頃。“瘦西湖”之名最早見于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又因為自身水系狹長,而被稱為瘦西湖。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美譽。
當我們于2019年3月31日來到瘦西湖時,正值瘦西湖春風蕩漾,百花盛開。
一踏入景區,就步入了大好春光里,美得心都醉了。一幅幅鮮美的圖畫便一一展現在眼前。
湖邊鮮花綻放,虞美人用火樣的熱情歡迎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
高塔在遠遠的山坡上矗立,加上山水石樹,構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
路邊枝干上結滿了深粉色的小花,密密麻麻,把枝干包裹起來,像一串串糖葫蘆。
一樹樹的海棠花羞澀嬌艷,白中透著粉,粉中含著紅。
怪石瀑布水流潺潺,在下邊一片綠地的映襯下,更加妙不可言。
一座石制微雕和旁邊一棵塔式剪樹,開始并不清楚是何義,原來這是著名景點五亭橋的微雕和白塔景觀。
一朵朵紫色、金黃色玉蘭花綻放枝頭,似少女般光彩奪目。
這里應該就是著名的景點“萬花園”。
一座古老的典型園林建筑,塔狀建筑立于大門一邊,風姿別致。原來,這是瘦西湖書畫院。
柳絲飛揚,月亮門飛角小亭邊鮮花綻放,臨湖而立,展示了迷人的畫卷。
建在水中的小亭,似船、似房,與翠柳、湖水相依相連。
高塔、碧波、水榭,楊柳、鮮花、古船,竟然薈萃于一幅畫面,讓人美不勝收,眼花繚亂。
正是移步一景,看那古屋,鮮花,煙柳,塔影,一派風光無限。
綠地上一片海棠花林,花開熱烈。正是“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當年詩人對春的描寫竟然在此會淋漓盡致展現。
從這里觀看瘦西湖的片斷,碧波在煙柳、鮮花的簇擁下,一路蜿蜒向前。
帶著長廊的古亭:來春堂,生在水里,迎來八方游客,卻不聲不喧。
一道網狀木質長廊,名為“閑庭信步”,一片紅黃相間的郁金香,花開正艷。
當古塔遇上古亭和綠樹紅花,這是如詩如畫般的容顏。
紅花綻放,枝頭剛剛吐出幾片嫩葉,更加光鮮。
碧波上的小橋,四周播撒著紅樹、黃花,色彩斑斕。
一處名為“綠云亭”的小亭,古色古香,獨立于岸邊。
一棵海棠樹,英姿煥發,少女般立于綠地湖邊。
路邊一處盆景展示區“云壑松風”,白墻黛瓦的圍墻和巨大盆景就在眼前。
就在附近,就有一處古老建筑,特別醒目,原來是“楊派盆景博物館”。
前行不遠,又一處風光入眼簾,小橋流水桃花鮮,迎春花開金燦燦。
一棵桃花,花開正艷。人面桃花相映紅,花前樹下盡春風。小橋,山石,流水,小亭,自下而上,百花爭艷,好一個立體的畫卷。
這座橋上,竟然成為花廊,各種鮮花,五彩斑斕。
又是一片紅色郁金香,一塊書畫牌子上書:紅樓尋夢,如入夢幻。
這對美女姐妹這次是專門陪著年逾七十的老父親來瘦西湖游玩,這位老父親笑容蕩漾,對美景特別喜歡。
一處潺潺流水處有4個大字,石壁流淙。
一對小黃花,就是這樣的小花拼成了湖邊一片小花園。
鮮花,柳絲把瘦西湖打扮得五彩光鮮。
近處花紅柳綠,遠處拱橋亭閑,簡直就是美妙的油畫一般。
看那綠色的淺草上,游客們盡情地表演,跳得正歡。在這樣的美景中,人們忘記了煩惱,忘記了年齡,只剩下了真情與歡顏。
一樹桃花伸向湖水,把湖水染得星星點點。
紅色桃花與古樹相映相伴。
古橋下,紅花綠柳古道邊,游客綿延不斷。
對面一排古屋整齊沿岸而建,游船湖中悠閑。
在臨湖而建的古屋邊,在假山石上還有一掛小瀑布,飛流直下,與古屋相伴,更加動感壯觀。
月亮門小亭,如果那就是著名的景點吹臺,又名釣魚臺。相傳乾隆曾于此釣魚而得名。釣魚臺巧妙地運用了“框景”手法,成為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經典之作。這座小亭,在紅花映襯下,古樸幽靜,獨立湖邊。
龍舟在碧波中蕩漾,高低錯落的古屋隱身在柳色中,有一個影壁“歌歡古揚州”,這應該是一個古園。
沿湖邊行走,我們來到一處亭堂樓榭,花門處處,翹角飛檐。
兩邊連接著長廊的樓閣,似船,似樓,伸向水中,纂體對聯分列兩邊,煙柳?? 依依,人流不斷。
對岸假山石上有一座小亭屹立其上,如仙閣一般。
這處木棱石座青瓦廊橋,古老而精致,名為“天然橋”。上有對聯:“天上碧桃和露種,門前荷葉與橋齊。”這是對此地景色的一個準確地渲染。
碧水承載著紅船,桃紅穿插著綠柳,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觀。
一棵桃花鄰水邊,湖水顯得更嬌艷。
一處石制拱橋,邊著兩邊的曲橋,橋上人滿為患。對面古樓邊是一處龍舟碼頭,人與船擁擠了一岸。這橋原來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觀。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簫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和24塊欄板。
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這里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臺旁邊還有一處中間高、兩邊低的綠頂三塔尖樓。所有的建筑都選用了綠色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這里處處是皇家園林的宏大氣派的體現。
對岸一座獨立于湖邊的、名為“玲瓏花界”的小樓,風采依然。
位于二十四橋附近那處八角飛檐樓,便是著名的景點“望春樓”。望春樓是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筑,是江南園林風格,規模從屬于熙春臺。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中秋可以賞月談天。
一枝桃花,幾絲楊柳。瘦西湖還有一處著名的景觀就是長堤春柳。長堤春柳堤長600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春花爛漫,柳絲起舞。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為到揚州,下令開挖南北大運河,河道挖好之后,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兩岸種植柳樹,用以遮蔭與護堤。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并賜姓為“楊”,后來,人們便稱柳樹為“楊柳”。現在這長堤春柳,仍是一大景觀。
兩條巨龍忙戲水,二龍戲珠總相隨。垂柳絲絲欲垂釣,桃花朵朵更增輝。
白塔深藏綠樹里,樹叢顯得更神秘。
一處古建筑“春馥榭”闖入視線,還與“揮碧”小亭緊緊相連。
花墻起伏,古色古香,小亭飛檐。
一樹桃花,扭曲腰姿,岸上一半,水中一半,如婀娜少女,展示著美麗容顏。
終于在寬闊的湖面上,見到了著名的“五亭橋”景觀。在游覽中聽說前方有一處五亭橋,心中一直就期待著與她見個面。
這座五亭橋是有點歷史的。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集南方之秀與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長教授曾評價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五亭橋了。”據說在中秋之夜,可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橋中間游客眾多,上書:蓮亭橋。
臨橋遠眺,右側寬闊的湖面上,湖水蕩漾,百舸爭流。
左側湖面上有一小島上的建筑名為“鳧莊”。這處“鳧莊”建于1921年,是揚州鄉紳陳臣朔的別墅。“鳧莊”環于水而鳧于水,可見當時的園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臨水有平臺雕欄,即可露天而坐,也可憑水而眺;可仰視橋亭之美,亦可俯視游魚之歡。
穿過五亭橋,一處圓形石碑立于一側:中國文化遺產“蓮花橋和白塔”。
橋頭湖邊見到一位捕魚人,身著蓑衣,頭戴草帽,一根木桿支撐著一只小木船,船上幾只魚鷹,又成為一個景觀。
本來過了橋,游客還可以沿岸步行賞景。可是轉眼預定4個小時的游覽時間將到,只好返程。
原來,這里還有一處彩色花草扎成的小木屋。
不時還有熊出沒。
令人慶幸的是,我們乘坐景區的電瓶車沿著另一條線,又賞了這樣一番景色。
瘦西湖之美,在于柳絲飛揚伴湖邊,在于亭臺樓榭落其間,在于古老傳說在耳畔,也在于詩詞歌賦詠流傳,更在于百花齊放春滿園。
瘦西湖的美,用再美的詞語都顯蒼白,用再動聽的歌聲都難以盡然,大美的祖國,大美的家園,從此就駐進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