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農民都在反映說,種出來的糧食果蔬賣不出去,沒有銷路讓人很煎熬。
但是,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講,價格又太貴,買的時候還得考慮一下。這個現象是當前中國農產品市場中很常見的問題。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
農產品供需雙方之間的交易是由交易鏈完成,但是事實上,農產品供需雙方不但不存在共同應用的溝通平臺,甚至連直接對接的機會都沒有。
小編總結了一下,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市場的需求不了解
信息不完全,首先體現在農民對市場缺乏了解,往往看到別人種植什么作物就跟風去種,結果由于產量過剩競爭嚴重,導致滯銷和虧損。
2.缺少具體的方向和專業的農技指導
如果國家在政策和具體的措施上有一個明確的指引,那么,農民在選擇作物的時候就有了依據。另外,仍然有很多農民缺少專業的技術指導。
3.沒有打通銷售渠道
對時鮮果蔬來說,我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將人們需要的果蔬送上餐桌,而消費者也希望買到最新鮮的果蔬,可現實往往不如人意。
信息不準確,很多消費者對農產品不了解,常常會聽信各種謠言,比如幾年前的“蕉癌”,最近的“轉基因作物有毒”等等。
這些誤解不僅會對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還會產生“狼來了”的效應,使消費者對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缺乏足夠的警惕。
說到底,該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這種問題呢?
首先,應該加大媒體的科普宣傳,給予農民更多的話語權,聽到農民的呼聲。
其次,國家應當培養一批農技指導人員,一群農業實干家,到田家地頭給農民實實在在的正確合理的培訓,讓農民真正掌握技術,生產更優質的農產品。
次之,生產優質果蔬糧的同時,要建立品牌意識。一定意義上說,品牌就是價值的體現。
最后,要重視農村電子商務,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隨時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價格變動之類的,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