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周杰倫MV《說好不哭》里的奶茶店,Machi Machi空降上海。
開業當天,就上了熱搜,雖然熱搜的名稱不太光彩——#排隊200人160個黃牛#。
一杯官方售價二三十元的奶茶,在黃牛手里搖身一變喊到300~800元,照樣供不應求。
由此還衍生出一門新生意,奶茶拍照租賃,想朋友圈裝X的,那就50元租一次吧。?
黃牛們甚至想出了打高鐵跨城,去杭州代購的主意。但從9月27日開始,滬杭兩地都開啟限購防黃牛模式,每人每天一杯,且必須當場插管飲用。?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有人在黃牛手上500元買到的,很可能是……大家請自行腦補。
未能親臨現場的吃瓜群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不解:
有人在噴商家饑餓營銷的策略、雇人排隊的把戲。
也有人罵親自排幾個小時隊腦殘粉,和愿意高價從黃牛手中買二手奶茶無腦土豪。?
仔細一想,奶茶也不是必需品,哪怕是限量,可以不喝呀?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
這就要講到,消費主義是如何將人成功洗腦的?
1.精明的商家,總能讓消費者自愿掏錢
消費主義,這個舶來品,如今在國內的年輕人身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語。
有句話調侃得很到位:?
90后剛剛經濟獨立,就開始以提升自己為名,大行消費主義。00后還沒開始掙錢,就已經學會了1千種花錢的方法。
有人會為了最新款的蘋果手機,搭帳篷排隊,徹夜不眠。
有人會為了一個貓爪杯,放下臉面和尊嚴,在星巴克里大打出手。?
有人會為了一件優衣庫聯名T恤,如同喪尸圍城般,在店內哄搶撕扯。
而這一現象的盛行,離不開商家的精心設計。
我們常說產品要圍繞著需求設計,而最精明的商家,可以做到:?
沒有需求,創造需求。?
我們在電影中,常看到向女神求婚的男人,總是單膝跪地獻上鉆戒。?
生活中,曾經以金戒指、玉手鐲為婚姻象征的中國人,也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將鉆石加入了婚禮中。?
那我們有沒有想過,“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是怎么不知不覺,印到我們腦子里的?
上世紀40年代,戴比爾斯集團,正因鉆石銷量不佳,愁眉不展。?
公司在高人指點下,買下了上百分報紙版面,簽約數十位電影明星,并與幾家主流的電影公司合作。
通過一系列營銷手段,將鉆石塑造成為愛情的永恒象征。
就這樣,一種并非剛需的奢侈品,不動聲色地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結婚必需品。
而大多數消費者,根本意識不到,他們的大腦從何時開始,將鉆石和愛情劃上等號。
除了無中生有之外,精明的商家,還會讓消費者為商品,付出更多的代價,以此提高他們對商品的評價。
這便是德國思想家羅爾夫,所提出的“勞力辯證”概念。?
在開篇提到的Machi Machi炒作事件中,消費者排隊排得越久,就付出越多的時間。?
而從黃牛手中購買二手奶茶的消費者,為了所謂情懷,付出更多金錢。?
這兩種付出,遠大于一杯二三十塊奶茶本身的價值,當消費者最終獲得商品的時候,他們會提高對商品的期望,產生一種難以言狀的滿足。
對于這種認知不協調現象,神經營銷學之父戴維·劉易斯用實驗,給出了更具體的解釋:
辛苦排隊后搶購成功,帶給人的快感,在生理上如同嗑藥。
在倫敦某游戲機廠商的發售會上,劉易斯讓幾名在隊伍長龍中的顧客,戴上測試裝備。
當這些顧客等候多時,終于如愿以償后,他監測到他們的生理指標發生劇烈變化。?
其變化程度,不亞于服用精神類藥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們在鍵盤的一端,鄙視著那些或排隊等候,或甘愿受黃牛一刀的狂熱消費者。?
但我們也確實無法體驗到,他們手捧奶茶的瞬間,產生的快感是多么的美妙。?
當然,他們也無法得知,這個快感,不過是商家精心策劃的結果。?
作為普通人,想從鉆研消費主義幾十年的高智商學者、以及富可敵國的利益集團的設計中,安然抽身,著實困難。?
今天嘲笑著奶茶店長龍的人,明天或許就在盲盒販賣機前,成為另一群人嘲笑的對象。
2.身份認同感,本質上是一種虛榮
《烏合之眾》中,對從眾有著很精辟的解釋:
“人一旦進入群體,他的性質就產生了變化。他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人,而變成了群體中的人。”?
如果花500塊喝奶茶能強行解釋成情懷,那么花50塊租奶茶拍照發圈,無疑是一種在虛榮心作祟下,無謂的群體迎合。?
我們身邊做過類似事情的,還真不少。
看見小紅書、微博里大大小小的KOL都在推薦的口紅,仿佛涂上你就是時尚界的寵兒;
看見雜志上、公號里炒鞋團隊都在安利的新款AJ,仿佛穿上你就是街上最靚的仔;?
看見茶水間、工位上無處不在的星巴克,仿佛跟著買上一杯你就是小資社會的一員。?
此時,你需要的,可能并不是這件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后,所存在的群體身份認同。
這件商品,只是你加入這個群體的通行證。
無論事實上別人是否認可,你認為只要買了在他們中流行的東西,你就會給自己蓋上身份認同的大印。
在這一點上,騰訊,可謂是當仁不讓的營銷大師。
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只要登錄PC端QQ,鼠標移到某個人頭像上。?
如果這個人頭像下方,各種花花綠綠的鉆都被點亮,還有著一身靚麗的QQ秀,那他多半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
既沒錢買鉆,又沒錢買QQ秀的同學,就絞盡腦汁,注冊騰訊所有的游戲,盡可能多地點亮圖標。
仿佛圖標亮得越多, 就越能和同學們玩到一塊。?
再往前一點,大家掛機刷太陽,只要有電腦的地方,一定先登QQ,這也是身份認同感在作祟。
雖然現在看起來都蠻傻的,這些圖標、等級也已經毫無意義,但在當時,擁有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真的會讓人覺得:
我是這個群體的一員,我跟得上時代,我沒有被孤立。?
人是社會性動物,只要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就得承受環境和群體的評價。?
那人的消費觀,多多少少就會受消費主義的影響,絕對的消費思想自由,難以實現。
這時,人們為了一杯周杰倫同款奶茶,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否等同于其本身的價值,并沒有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這杯奶茶,是否能讓你所在乎的群體,給你一個好評。
又或許這與他人實際的評價,根本無關。?
手握奶茶的瞬間,所帶來的身份認同感,只要你自己滿意,就夠了。
3.貪婪與恐懼,是不會過時的軟肋
一杯二手天價奶茶,也許還不涉及如此沉重的人性 。?
但是,貪婪與恐懼,確實是營銷專家們應付消費者時,最擅長的把戲。?
還記得當年電視報刊雜志上,各式各樣的男性保健品、女性減肥藥、兒童益智飲品……
現在回頭看,簡直難以想象,這些廠家的三無產品,居然靠這些廣告,賣了10年之久。?
本質上,無非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貪婪。
常年縱欲,多少男人,想要一粒藥丸就能重振雄風;
婚后發福,多少女人,想既不節食,又不運動,無需付出就能恢復性感苗條;?
成績不好,多少家長,想孩子喝完飲品,不用太辛苦,就把功課趕上。?
短時間內,只付出金錢,不付出努力,就想獲得巨大的成效??
別傻了,打電話詢問客服為何無效,對方只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你:?
再買一療程,增加療效。?
如果把貪婪比作營銷武器中的步槍,那恐懼簡直就是核彈。
在中國,利用恐懼進行營銷,中老年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廠家找來一堆演技在線的偽專家學者,把中老年常見疾病的痛苦,講得活靈活現。?
本來就分辨能力較差的中老年人,對著養生講座,再瞅瞅自己,哪里都像有毛病,慌得不行。?
講座快結束了,突然跳出根救命稻草——某某保健品。
被嚇得不輕的大爺大媽,瞬間就范,乖乖掏錢保命。
這招無論是在電視廣告,還是在線下騙局中,都屢試不爽。
這些無良商品的背后,有盤根錯雜的利益集團,有經驗豐富的營銷專家。
他們把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研究得淋漓盡致。?
他們有能力,讓你每看完一次廣告,不是心動不已,就是擔驚受怕。
在直擊痛點之后,他們還會給出極具說服力的解決方案,讓人無從拒絕。
從小小的一杯奶茶中,我們無法斷言消費主義是善是惡。
有人說,消費主義象征著經濟的發展,放三十年前,人群中愿意為天價二手奶茶付費的比例,絕對遠遠低于今天。
但請別忘記,三十年前,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一陣子,一句情話可以當真一輩子。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內心仍存質樸時,商家早已利用金錢買通媒介,利用實驗鉆透人心,利用人性的弱點設好溫柔的陷阱。?
我不對消費主義做過多的評判,我也坦誠金錢確實是個好東西。?
年輕人追求自己所喜所好,無可厚非。
只是在消費主義的海洋中,我不希望我的讀者,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裸泳。
畢竟,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是一回事;而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那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