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班上男生認為是最丑女生是一種什么體驗”?
知乎上面的高贊回答是:
“想起「丑」這個字就自卑,不僅男生覺得你不好看,女生也會在背后偷偷取笑你,而且沒有人愿意幫我,諸事水逆。
可是轉念一想,上帝是公平的,我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很好,上了大學運氣也不錯,在實驗室師兄師姐都會幫助我。”
“沒有精致的五官,誰又愿意去了解你的三觀”,美丑是給他人的第一印象,今天我們不談美,只論丑。
丑分為真丑和倫理丑。
“真丑”是從視覺沖擊的角度出發,五官、身材、氣質等,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無法硬生生把丑形容成“美”。
“倫理丑”是從心理角度出發,也許看到一個很丑的事物,但是我們不承認。
比如子不嫌母丑,即使自己的母親身材臃腫、外表邋遢,也不會有人承認母親丑,因為多年的親情歸屬感,承認了就是不孝。
如此說來,倫理丑倒算不上是丑了。
電影《立春》里有一個滄桑的聲樂老師王彩鈴,她說:“我覺得我不丑,我只是有點古怪。”
看著齙牙外露的她,再聽這句話,真是戳中我的笑點了。
在路人眼里,王彩玲是真丑的,那她不知道自己丑么?
她當然知道,只是沒有我們知道的深刻。
因為曝光效應:人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一種東西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我們的喜歡程度。
不管是美的出奇,還是丑的離譜;只要反復的進入我們的視線,都會被我們接納,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看習慣了”。
無論多丑的人,自己照鏡子時可能都會想到:“我長的還行啊,一個鼻子一個嘴,眼睛還真像眼睛,眼袋可能大了點,但不影響大局。
隨后,打開手機拍照,看著美圖秀秀中經過瘦臉、大眼、磨皮的自己,開始自我欣賞。
人在鏡子里看到的自己比真實的自己美麗30%,美化自己是人的本能。
為什么你在自己鏡頭里是瘦而美的形象,在別人的鏡頭里卻是又丑又胖的樣子。
別驚訝,別人鏡頭下的你才是真實客觀且無修圖的你。
只是你還沒習慣從這個角度看自己,反復看看就不覺得難看了。
雖說現在美顏相機行業發展的很成熟了,但是也有很多意識到自己屬于真丑系列,醫美行業的火爆程度是最有力的證據。
那長得丑,又不想整容的怎么辦?
丑不是傷天害理的事情,不必自卑,反倒應該承認自己的丑。
正視自己的容顏,有時候自黑也是一種人格魅力。
年齡越大,越發現相貌不重要,因為人都是會老的。
20歲看顏值,可能說明有審美追求,但40歲還要看顏值的話,就膚淺了。
隨著年齡增長,修養、談吐、財富會成為對外新形象,這才是我們追求的底氣。
不知道有多少芳心暗許了小眼睛單眼皮,一落筆就是共鳴的王小波。
不知道有多少粉絲欣賞一笑露牙齦,情商、演技始終在線的黃渤。
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燒餅臉”,一開口就是魅力的高曉松。
利用好余生的時光,錘煉一種技能,讓自己有內涵,最后獲取財富、前途無量,到那時候臉好不好看,便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