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是一篇2005年寫的小短文。十二年后的今天看來有些憤青的稚嫩味道,但是基本思想仍覺得有些價值,所以舊文重發,請諸君批評。
? ? ? ?到現在為止見到的書籍和文章中,提到牛頓那句“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都是一律標準的評價:多么謙虛啊!
? ? ? ?然而讓我不得不來稍作分析的,乃是一段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C·默頓 RobertC.Merton的敘述:“每當默頓回顧往事時,從他那聽到的都是對導師、朋友和同事們熱誠的感激。和他的父親老默頓一樣,羅伯特·C·默頓謙虛地說:‘我站在許多巨人的肩上’”。
? ? ? 簡要分析吧,先問一個問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那么容易的事嗎?覺得容易的話,你試試看!
所以,我要說的是:我并不否認這些偉大人物說這些類似的話的時候可能確實希望表達一種“謙虛”的態度,但是我更傾向于認為,我們一看到這樣的話就硬要給言者加上一個“謙虛”的標簽,事實上卻往往是我們的想當然和對他們的誤解.
首先,他們只是在描述一個事實。每一個想要在人類某個知識領域內有真正創建的人,都必須在很大程度上先對本領域內的前輩虛心繼受(站在巨人肩膀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完成發展的部分(看得遠一點)。所以,就這一個意義來講,無所謂謙虛或者驕傲,因為每個人都必須很“虛心”。就牛頓而言,可以引用羅蘭?斯特龍伯格的話來說:“……待到牛頓出現之時,科學資料和數學方法已經積累到足以使他又可能完成一個大綜合.進行這種綜合需要有他那種曠世奇才,但是在1687年以前即使是最偉大的天才也力所不逮。”(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劉北成 ,趙國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41頁。)
第二,完整意義上,沒有一個人是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去看得更遠一點的,所以,從始至終,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爭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可以說這么一句話:人只有兩種,一種是能站到巨人肩膀上的,另一種是沒有能站到巨人肩膀上的。粗糙一點說,前者就是牛頓們,后者就是仍然仰望他們的人。因而,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實上本身就是偉大的成就,把它理解成“謙虛”,實在是莫大的誤會。縱然言者有意表示其謙虛的態度,事實上聽者也應當明白,這話里是多少的自信和自豪啊!
? ? ? 第三,我以為,真正的人類才智之精英,都是對自己的才識和理解充滿了無上的自信和驕傲的,也許他們對所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有深深的敬畏和謙虛(往往確實如此,最典型的表述莫過于康德那句話:“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盡管對這句話通常的理解并不從這個角度進行的。)但是相對于他人,他們一定對自己的思想十分自信。正如一句猶太諺語所說的:“觀點就像孩子,自己的總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乃至“驕傲”,要爬上巨人的肩膀,還要看得更遠一點,是不可能也必要的。
? ? ?論證還顯粗糙,不過已經說了基本的意思。最應該知道的就是:第一,不要總把我們的一些想當然的理解和道德評判強加給別人的話,比如偉大的人物評價自己的成就一定要是“謙虛”的,因為他們的真實意思往往不是如此的。第二,堅決反對無意義的謙虛,堅決支持客觀真實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也不要被人們言語表面上的“謙虛”所迷惑,他們多數情況下是客觀的而不是謙虛的。哪怕是言語上表示出“謙虛”,那也多是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姿態,不值得津津樂道。不然,一到要自我評價都要謙虛,其實所有的謙虛骨子里倒反而是真實的驕傲了,那不是更沒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