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健《單方應用大全》
【釋名】大腸,大腸腑也。俞,輸也。大腸俞名意指大腸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解剖】俯臥,于第4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約與髂嵴高點相平(圖010)。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膚有第三、四、五腰神經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間,有腰動、靜脈經過。
【刺灸法】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腸俞,局部酸脹,針感可向骶髂關節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用主治】通腸導滯,舒筋活絡,散瘀止痛。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腰脊疼痛等。
【臨床應用】
1.痢疾
曹某,男,27歲,工人。1975年5月6日初診。患者腹瀉、腹痛2天,日解膿血便10余次,里急后重,發熱發冷。曾在某市醫院治療內服克瀉痢寧、肌注黃連素未見好轉。查:體溫38℃,大便鏡檢:紅細胞++,膿細胞+。診為急性菌痢。經用下法深刺大腸俞2次治愈。
治療方法:采用夾持進針法垂直進針,不捻轉或小幅度捻轉進針,可提插尋找麻脹感,針感至足或小腹均可,留針5-10分鐘。〔劉紹斌.陜西中醫.1985;6 (8):367.〕
2.急性腸炎
駱某,男,49歲,于部。1974年6月24日初診。今晨突然腹痛、腸鳴、腹瀉,呈水樣便,腹部不適,納差。診為急性腸炎,經下法針刺大腸俞1次治愈。
治療方法:采用夾持進針法垂直進針,不捻轉或小幅度捻轉進針,可提插尋找麻脹感,針感至足或小腹均可,留針5-10分鐘.〔劉紹斌.陜西中醫.1985;6 (8):367.〕
3.腸梗阻
患者,男,46歲。1968年因患腸梗阻住院。癥見腹痛嘔吐,腸鳴便秘,脈弦數,苔黃厚。投調胃承氣加味,輔以胃腸減壓,2天后仍未大便,病情加重,繼用豆油200毫升,患者腹痛劇烈,大便不下。遂用針刺,令病人跪膝俯臥,取大腸俞、長強,深刺1寸,強刺激,得氣后擬留針20分鐘,僅10分鐘二便俱下。〔劉鴻達.天津中醫.1986;(2):22.〕
4.肛裂
王某某,男,22歲,學員。1987年3月29日初診。患者既往有習慣性便秘史,自述昨晚排便時肛門灼熱樣疼痛。取膀胱截石位檢查:位于肛門中線偏左有肛裂創面,較淺,裂口呈紅色,按下法挑刺右側大腸俞穴,囑病人晚上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次晨排便時即感肛門疼痛減輕,共挑治2次,肛裂愈合。
治療方法:①取穴:雙側大腸俞或其附近明顯壓痛點。②操作:令患者取肛門截石位置,觀察肛裂在肛門中線的位置。然后令病人反坐于靠背椅上,暴露腰骶部,術者左手拇、食指固定施術部位,右手持三棱針,用針尖挑破表皮,后用挑米鉤的手法挑出數十條具有彈性的纖維組織并將其挑斷,一般不出血或稍出血,最后用酒精棉球覆蓋傷口,膠布固定,治療期間可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患處,肛裂位于肛門中線偏左側者挑右側大腸俞,反之挑左側,位于肛門中線者挑雙側,3天挑1次,3次為1療程。〔李建國.黑龍江中醫藥.1990;(1):37.〕
5.痔瘡
(1)李某某,男,25歲。1988年7月20日初診。2天前因過多食用辣椒,肛門旁忽生一腫物,大如黃豆,局部發紅,不出血,疼痛較甚,行走不便。查其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證屬陽明燥熱,血瘀阻絡。治以清熱化痰。彈撥兩側大腸俞。彈撥后疼痛明顯減輕,次日則腫物消除,無疼痛,行走如常而愈。
治療方法:令患者俯臥,于大腸俞處(第4與第5腰椎之間腰陽關穴旁開1.5寸)。皮膚酒精消毒后,用圓針或細三棱針,采用注射法進針,將針刺入0.5寸左右,術者拇、食指持針柄,中指持針體,向左右彈撥5-6下即可。術者指下感覺針尖撥動肌肉纖維為準。〔國萬春.四川中醫.1991;9(2): 49. 〕
(2)張某某,男,20歲,學生。患內痔大便出血已2年,開始出血量少,后漸增多,甚者1次出血量約200毫升面黃肌瘦,頭昏肢軟,納差,脈應手無力。經取大腸俞穴針挑1次,次日大便血止。隨訪3年未見復發。
治療方法:囑患者坐在靠背椅上,兩手扶住椅架,暴露出背部皮膚,醫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左手扶在患者左肩上,右手從患者背椎第1胸椎旁大杼穴沿背椎向下數到第16椎(即第4腰椎)旁開1.5寸處便是大腸俞穴。用棉簽蘸上紫藥水,在此穴位上涂上標記。用碘酒、酒精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挑破表皮,向內深刺,可挑出白色纖維樣物,患者僅感微痛,不易出血。挑后以酒精棉球消毒,貼上膠布。每次挑一側穴位,3-5天后再挑另一側穴位,一般挑2次即可。
注意事項:①針挑后3日禁重體力勞動。②盡量不吃刺激性食物。③孕婦禁用。〔程紹勛.上海中醫藥雜志.1987;(5):20.〕
(3)周某某,男,30歲。自述1980年因重體力勞動引起便血及脫肛,由于未及時治療,病情逐年加重,至1983年下半年,每次脫肛須用手揉送入內。即用案5(2)方法治療,5天同共針挑2次。治療后便血量少,日后血止。觀察1年未見復發。脫肛亦大有好轉。
治療方法同上案。〔程紹勛.上海中醫藥雜志.198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