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老婆告訴我一個叫范雨素的襄陽人火了。
因為一篇自傳體的文章-《我是范雨素》。
我用幾個角色描述下她,2個女兒的母親,離異單身,帝都某土豪家庭的育兒嫂,月薪6000,6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村里的權貴帝都的底層,44歲,漂泊半生,皮村打工文學社成員,初中文化,非常熱愛讀書并讀書無數,朋友圈爆文《我是范雨素》作者,新晉網紅。
這樣夠清楚了,一個卑微但不卑賤的底層百姓,一個背后站著數億對未來充滿著希望的中國農民,打工者。
語言樸實,很少華麗詞藻和刻意修飾,純粹真性真情自然流露,生活不易,卻時不時的透著點小幽默和對處境的達觀,蕓蕓眾生中的一股清流。
花了小20分鐘看完了她分了六個小節,初略估計得有8000字的個人半生掠影。記住了這樣一些場景。
小時候就是個不安分的人,跟男孩子一樣小小年紀就離家出走闖世界,按著書上學來的知青逃票大法,去了海南,當了小乞丐,翻過垃圾桶,滿腦子的情懷。在他們村女孩子離家出走是犯大忌的,可她有個能說會道的婦女主任母親,而且母親的心胸開闊,這是她的幸運,所以她感謝她母親,后面好些次遇到難關都有母親做后盾,所以她不怕,所以無論怎樣的境況總是不失冷靜的樂觀。
她愛書愛看書,一個窮的每天只有少量的紅薯可吃的女娃子,無論何時只要有書就覺得幸福。隨便列出的書單現在去問詢一個象牙塔的人之驕子,有一半人都不知道。這個叫范雨素的底層百姓在用自己的經歷教育著世人,一個人成長成才,或者幸福,生活,其實不只有象牙塔可以完成,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充滿一腔熱忱,哪怕只是個初中文憑的鄉間婦女,又有誰能阻擋你求知求真的腳步?這讓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被報道的另一個農民畫家,一手功底深厚的油畫背后是忍受了村里人長達20年的冷嘲熱諷和毫無希望的寂寞無奈后沉淀出來的精華。女兒長大了,繼承了她的這個愛好,她錢不多,但她有她的經濟實惠的招數,去舊貨市場買論斤賣的書,上千斤才幾百塊錢,這個她花的起,在她眼里,買回來的可不是一堆書,而是無價之寶,相比起她服務的土豪家庭的金山銀山,那書就是她的金山銀山。有句話說的好,"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范雨素就是最好的見證。
她的經歷平淡而坎坷,這一點在中國的底層家庭中能引起共鳴。誰家沒個難?誰家沒鬧過饑荒?誰家沒打過爛賬(我們老家說倒霉的土話)?說起來只是故事,或者輕描淡寫的浮生掠影,背后卻是滿滿的辛酸淚。譬如遠嫁東北后卻遭遇丈夫家暴,毅然離婚,回到老家卻被至親的大哥嫌棄的要哄著趕走,兩個姐姐的殘疾耗費父母一輩子的心血和希望,吃不上飯拿紅薯充饑,在北京拿著1600的薪水養活兩個女兒,同村的工友們的孩子因為各自的原因上不了戶入不了學,很顯然的他們又得延續那個放羊娃的故事,代代傳承下去。筆墨飛舞出,苦中含淚,偶爾露出的一個笑臉顯得無比滄桑和銘心刻骨,那是得之不易的,因而倍感珍貴。這就是底層小民的日常生態和沉重而卑微的活著的寫實。粗筆勾勒,細筆描摹,栩栩如生,直擊心靈。
寫到這里,我腦子里浮現出了這樣一幕,滿目瘡痍中,一朵雪白的牽牛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對,它是生命的微光,是希望的火苗,是動人的真性真情,是不屈不撓的寒霜傲骨,是一個叫《活著》的永恒而沉重的命題,余華刻畫的入木三分。現在又多了個范雨素。活著就該迎著春天吐絮,冒著烈日綻芳,不沉淪,就有希望。
筆者供職于:www.no1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