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建國三部曲” 的收官之作《建軍大業(yè)》正式上映。
與前兩部不同的是,這一部的導演劉偉強,在影片里聚集了很多20多歲,時下大熱的鮮肉明星。
這一舉動,成全了各家粉絲,觸怒了先烈的后代。
7月25日,葉挺將軍之孫,也是國內知名導演的葉大鷹,連續(xù)發(fā)微博炮轟《建軍大業(yè)》。
劍指在影片中飾演葉挺的歐豪,批評他 “腿站不直” “女里女氣”,對 “逗比白客” 出演的瞿秋白表示心在滴血......
同樣是昨天下午,葉大鷹在微博上發(fā)表致廣電總局的公開信,要求《建軍大業(yè)》制片方對所有八一南昌起義主要參與者家屬賠禮道歉!
八一南昌起義這段光輝的歷史,該片制片方請一個對革命歷史毫無研究和情感的娛樂片導演執(zhí)導。試圖用娛樂片的形式來表現(xiàn)革命歷史劇。
《建軍大業(yè)》影片制片方從未和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最起碼的知情權都被剝奪了。為此,我們非常不解和憤怒!
這條微博很快被各家媒體扒出來,一時間票圈,各娛樂網(wǎng)站都是葉挺后人怒懟影片《建軍大業(yè)》,稱其扭曲歷史,侮辱先烈。
葉大鷹導演這種突然公開的怒懟,打了很多人一個措手不及。
但其實對于《建軍大業(yè)》讓眾多小鮮肉出演這事,從官方海報公布之后,就已經(jīng)遭到不少的調侃和質疑,很多人都笑談:
看《建軍大業(yè)》這陣容,估計我軍是建不起來了。
是,我第一次看到海報的,也覺得這都是什么呀!特別有違和感。
這種違和感,主要源于我們對鮮肉美學以偏概全的認知,以及對主旋律電影迎合市場的不適應。
鮮肉美學與顏值語法是近2年在影視文化行業(yè)里大熱的概念,互聯(lián)網(wǎng)給90后,95后帶來了真正屬于我們的時代。
同時這些正青春卻又頹又喪的 “怪星人”,也逐漸給這個時代打上我們的烙印。
感受最為明顯的,莫過于我們對 “美” 的追求。
南方周末前主編黃燦曾說:
90后是極度崇尚美,敢于追求美的一代,現(xiàn)如今的影視作品里,清一色年輕好看的面孔,一個個身姿挺拔,往那一站全是風景。
他們管那叫小鮮肉,我管他們叫胡鬧。
從14年小鮮肉開始被提起到17年,三年之間,小鮮肉們365天不間斷的各種刷屏,大熱的電視劇和電影,總是會有幾個相似的身影。
與小鮮肉們自帶流量被顏粉們捧上天不同的是,國產(chǎn)影視劇迎來了千禧年之后的最長的瓶頸期。
故事情節(jié)俗套,演員演技堪憂,敘事節(jié)奏拖拉,缺乏中心主題,配角前篇一律的毫無特點。
粉絲經(jīng)濟是一把利劍,把市場剖開成兩個對立面,一面是見到小鮮肉就自動屏蔽,一面是天天在B站死磕愛豆。
就像知名導演陳可辛說的那樣,我對小鮮肉不心動,但觀眾心動啊!
其實陳導的話說出了大部分人的無奈,在粉絲經(jīng)濟的絕對主導下,打破了整個行業(yè)的一種平衡,觀眾不在追求你的用心,而是盯著你用的演員好看與否。
資源的絕對傾斜,讓小鮮肉們接戲接到手軟,沒時間沒精力甚至根本不需要,去磨練什么演技。
這導致了很多業(yè)內人士和觀眾,一提及小鮮肉,就自動劃入演技爛這一行。
好在,這種情況近2年已經(jīng)有所改變,一方面是正劇的爆紅,老戲骨們開始重新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里,很多小鮮肉也開始明白戲大過天的道理。
另一方面是業(yè)內對小鮮肉的寬容和理解,接受他們有著諸多不成熟的這一面,給他們錘煉的機會和平臺。
所以《建軍大業(yè)》的監(jiān)制黃建新才會說:
我們愿意將詮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
讓他們站到這段歷史中來,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
這就是鮮肉美學所賦予的,當下影像操作的實際意義。
美與美學不同,美是視覺享受,而美學是藝術享受。
葉大鷹導演所抨擊的是鮮肉美,可電影《建軍大業(yè)》想走的是鮮肉美學,從我的觀影體驗來看,里面歐豪和劉昊然的演技,也確實可以往鮮肉美學路上走。
除了鮮肉美,葉大鷹導演真正反感的,其實是用娛樂片的形式來展現(xiàn)歷史革命劇,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主旋律電影。
葉導有葉導的理由,先烈后代對出演自己先輩的人,和導演看演員不同,他是摻雜了很復雜的個人情感在里面。
我理解葉導最為革命后代,對革命劇娛樂化的痛心,但就當下泛娛樂化的大環(huán)境來說,我站《建軍大業(yè)》。
主旋律影片進行商業(yè)化包裝,是對觀眾和市場的一種尊重。
主旋律電影這個概念,從1987年被提起,到現(xiàn)在30年時間了,出過的大片有很多,可真正被人記住的有多少了?
我問了一個同事,他想了很久,只說出了《建國大業(yè)》和《湄公河行動》。
為什么不是我們小時候常看的《英雄虎膽》和《開國大典》。
他說,那片子太老了。
他說的 “老”,除了時間長久之外,更多的是指在內容制作和敘事模式,與我們喜歡的熟知的,脫軌了。
主旋律影片的發(fā)展,不僅僅是國家資本開始后退,市場經(jīng)濟干預,最重要的是核心理念得不斷的向前走。
這一點,在03年一批香港導演北上之后,得到了比較大的改善。
擅長類型片的香港導演,讓很多主旋律電影類型化到,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是主旋律電影,而是更多的被它的諜戰(zhàn)的,動作的等類型化的敘事情節(jié)所吸引。
今年的《建軍大業(yè)》在這些基礎之上,更大膽也更親民的加入了很多年輕的面孔,你可以質疑否定小鮮肉的演技,也可以為導演堅持的 “青春不可以用來表演” 而感動。
不管你站哪邊,都無法否定這部主旋律影片,在商業(yè)化道路上的邁出的重要一步。
這不是向流量低頭,而是在市場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