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我突然想起李小龍的故事,于是又去查閱關于李小龍的文章。其中有些文字上的描寫,又給了我新的感受。我看到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出于好奇,我又去查閱這句話的出處。
于是無意間點到了簡書的一篇文章,寫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寫作的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文中有句話說:“而當你不甘心只見到自己,又努力又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會走進一片新天地。見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輸入,進而不斷改進自身。”這句話和我的感覺很接近。卻對后一句心生排斥反應。或者是恐懼反應。
人不甘心只見到自己時,便產生了欲望,那種欲望是貪圖滿足自我的。那種欲望會催生人們急功近利,它的意識里傳遞著快速滿足自己的信號。我們的貪婪和欲望總在這時,趁著正念消極或不集中時乘虛而入。
“見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輸入,進而不斷改進自身”這句話聽過很多遍,在獲取不同的精神渠道,靈感渠道里,聽過很多這樣的傳遞。也包括科比的曼巴精神,以及著名的凌晨4點。可是你會發現,并不能輕松做到別人的精神。而做不到時,你會在對比中產生責備情緒。這個情緒阻礙你繼續學習。
“見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輸入。”當又一次遇見這樣的話,遇見這樣的精神時,我的大腦仿佛在翻譯:“你要成功,你必須去看大量的書,去學習,有更多的輸入。”另一層意思是,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將無法獲得你要的成功。這樣類似的精神,如同權威。如果我們服從并效仿它,將得到確定感。因此我們才去尋找它、聽信它、模仿它。
不久之前我曾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總是懷著恐懼和希望在聽,我們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啟蒙,而無法靠自己去覺察和理解。從不檢視一下為什么會渴望找到一個能指導我們的人。”
那時我還體會不到何為“懷著恐懼”,大概就是:“如果你不這樣去做,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帶來了恐懼。但我們懷著的希望僅僅只是看到別人獲得了。
今天看到這句:“見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輸入”時,我才突然領悟了克里希那穆提的那段話。前幾天,我還在想,但并沒有答案。
很多東西,總會無形相遇,但前提是,你對此有所上心。帶著疑惑去生活,總會產生思考的答案嗎?
閱讀大量的書籍也好,凌晨4點起床也好,我想我們必須是靠自己去覺察和理解。心里突然一閃而過:“每做一件事,應該是我應該這樣做,我想這樣做,而不是科比告訴我該這樣做,某某書籍告訴我該這樣做。”也不是模仿著他們的精神去勤奮刻苦,也不是創立一種精神來約束、要求自己。我們不應聽了他人說的如何努力學習,而努力。也不應該聽了他人的大量讀與聽,而去閱讀與學習。也不是看到他人付出多大努力學習,我也如此。
因為不忠于自己的想法,最終都會因為某種原因而選擇放棄,行動或被迫中止。
在查閱李小龍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話:“ 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以做觀念上俘虜”。
其實寫那篇文章的作者,說的話是對的,我們都會贊同。但那是作者的感悟,是作者體會出的精神,也許那早已成為作者人生路上啟發他付出的的精神。也如同科比的凌晨四點啟示著我們,時間還可以這樣使用。
可當我們逼迫一個不愿意早起的孩子凌晨四點起來學習,他可能會崩潰、抵抗以及敷衍,而不會有最佳的效果,時間不會因此被他珍惜。
我漸漸明朗,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他們說的一樣多閱讀,多看書。當時買了很多有用于專業的書,結果大部分沒有翻閱,我沒有閱讀習慣,向來只被好奇心引導著去看書。有一次看到豆瓣寫的短篇,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能一口氣專注看完。還有一次去圖書館,看到四本名人系列的故事書,覺得這書有用,值得看,于是借來了,大概有1個多月了,還沒有看完一本。
因為我覺得有用,看了對自己能有啟發。所以最后沒有看完。如同上面所講,不忠于自己的行動,最終會放棄。還有一些書,買來了,根本沒有翻閱。當時認為“有用的書”。好像買來了,只是圖一個安心,一種“假裝有在努力與付出的樣子”。
最終行動都會被迫中止。
在沒有答案之前,我也在想,是否內心太安逸了?才沒有拼搏感。不對,我們都焦慮于拼搏,才去尋找如何拼搏的方法。
內心的矛盾最后告訴我,一切從心出發,完全聽命于自己,忠于自己。成功有一套它的公式:勤奮+天賦(擅長)+汗水+時間=成功。這像李小龍的截拳道哲學,勤奮、天賦、汗水、時間,都是不同門派的技術,它沒有固定的勤奮要有多勤奮,勤奮到每天凌晨三點嗎?也沒有固定的流滿多少汗水?有時間嗎?1萬小時定律?還是給自己一個成功的時間表?截拳道強調的是無形,沒有固定的套路與招式,根據對手來調動自己的大腦與身體。
寫到這里時其實有個小插曲,我在查閱李小龍故事時,也是為了有所啟發,很多文章寫到李小龍對哲學有很多研究,我在想:也該去研究哲學嗎?
我在反思,大腦是不是習慣了聽從“權威”?只愿意跟隨別人的腳步?不愿意去思考自己該怎樣做?不愿意去思索自己的路?還是認為那是成功之路?還是捷徑之路?在追隨之前我應該問自己:我喜歡哲學嗎?我為什么要研究哲學?
無論是科比的曼巴精神也好,還是截拳道哲學也好,只是單純吸收、觀看,一切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里給你屬于自己的解答和靈感。但完全的效仿,是不應該的,是嗎?他們的精神不是要教會我們什么,而是為了啟發我們,不要沉悶于此刻的生活中,啟發著我們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精神不是要教會我們怎樣努力和努力的方法,而是啟示我們不要貪圖享樂而浪費時間。
每個人的精神、感悟、見解,都是一種活法。我們就是在這些不同的活法里,找到一份勇敢,接近自己,激醒我們內心沉睡的夢,而敢于追求。
我們要追求的成功,應該是忠于自己的,能調動自己的大腦與身體。結合自身,找到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式,才是有效的。這算不算是那句話里的“見自己”。
“見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輸入”,希望有一瞬間,我能寫出同樣具備付出的“精神”。那樣的一句話并非是因為聽多了而被寫出來,也并非因為知曉這個道理才寫出來去勸告他人。也不是因為這樣做“對我有用”,而是實實在在的我想看這本書,我想看這本書不是想從里面尋找真理,尋找成功的方法,而只是想看。能寫出這樣的一句話時,一定是在我實踐的路上成為了我的精神,我愿意這樣去做的精神,而不是為了成功去刻意做。
我們身上的嬰孩本性,越長大,欲望越多,嬰孩本性的純粹漸漸消失了。嬰孩本性是沒有功利的,他不會被名譽所困。
繼續學習,繼續反省,去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