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篇筆記由多位老師的講稿綜合而成,從“戰略”和“戰術”兩個角度闡釋了寫SCI論文的基本套路。僅供學習參考,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戰略部分】
1. 如何評價科學家的研究質量
1.1 Citation Count
文章的引用可分為自引和他引,自己引用自己的文章不算厲害,別人引用的次數才算數。
1.2 Impact Factor(IF)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計算方法:
以2016年為例,計算某期刊在該年的影響因子:
X=以2016年為基點、某期刊于2014和2015年出版論文在2016年被引用之總次數
Y=以2016年為基點、某期刊2014和2015年全部論文發文量的總和
IF2016 =X / Y
1.3 The h-index
H-index,又稱為h指數或h因子(h-factor),是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于跨學科的比較。
1.4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 ( 基本科學指標,簡稱ESI) 是一個基于Web of ScienceTM 核心合集數據庫的深度分析型研究工具。ESI 可以確定在某個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國家、機構、論文和出版物,以及研究前沿。除了ESI外,Science Watch也能用以追蹤熱點。
1.5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這是一個科學家的排行榜,在某一領域中文章引用進入前1%的人才能進入這個行列,可在Web of Science中查詢。
1.6 Mentoring Abilities
Mentoring Abilities反映了一個科學家的指導能力。學生出師后,如果能一段時間內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這就說明其導師的指導能力很強。目前還沒有相關公式來計算這個指標。
總結:應該采取綜合的方法來評估科學家的研究價值。雖然h-index變得越來越流行,但也應該與其它指標綜合起來考慮。
2. 選擇方向
在寫論文之前要想好:
你為何要開始?
你做了什么?
你發現了什么?
它的意義是什么?
總結:在實驗和論文之前首先要選方向。選擇方向時要知道某一領域的發展狀況,比如可通過ESI判斷熱點和趨勢,或者通過h-index看看行業大牛在干什么。
3 審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1 稿件處理流程
3.2 初篩退稿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期刊的刊載范圍。
不符合期刊的格式要求。
未達到期刊的發表要求,創新性和科學意義不夠。
專業性太強,對于相對綜合和寬泛的期刊,不易引起廣泛的興趣,應投專業領域的期刊。
寫作粗糙,可讀性差。
總結:有接近50%的論文被拒都是因為格式或內容不符合要求造成的,況且初審被拒后是不能得到有價值的意見的,這很浪費時間。為避免初篩就被退稿,應在推送之前仔細做好檢查,可以請別人幫忙看一下,也可以隔幾天自己再去看。
【戰術部分】
1. 學術論文的整體結構
篇前部分:題名+眉題;作者姓名+單位署名+通訊地址;摘要+關鍵詞。
主體部分: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
篇尾部分:致謝;參考文獻。
* 注意:具體的操作步驟并不是按照文章的結構順序來,摘要很重要,一般放在后面寫:
選方向-->選雜志-->做實驗-->得出數據(Tables&Figures)-->題目-->介紹-->方法與材料-->結果-->結論-->摘要-->討論。
1.1前篇部分
1.1.1 題名 (Title)
準確(Concrete):準確反映論文內容,內容的核心主題放在詞放在題名開頭。
簡潔(Concise):中文最好不超過20個漢字,英文最好不超過10-12個單詞。
清楚(Clear):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具體內容和特色,簡單有效,重點突出。
慎重使用縮略語。
避免使用化學式、上下角標、特殊符號(數字符號、希臘字母等)、公式等。
避免使用Thoughts on... Regarding... Study on...等。
1.1.2 作者姓名的拼音表達方式
國家標準(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方案):漢語人名按姓和名分寫,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大寫,如:Zhou Jielun(周杰倫)。
國外期刊一般會尊重作者對自己姓名的表達方式,但大多傾向于大寫字母只限于姓和名的首字母。例如:Jie-lun Zhou(縮寫:Zhou J L)。?
(哈哈,小公舉其實是Jay Chou啦~)
應盡量采取相對固定的英文姓名的表達形式,以減少在文獻檢索和論文引用中被他人誤解的可能性。
1.1.3 作者單位名與地址的標署
作者單位署名,可署多個單位,用數字表示。應明確單位署名順序,中英文對應一致。
作者簡介:出生年、學歷、職稱、研究方向、email等。
盡可能地給出詳盡的通訊地址,如果論文出版時作者調到一個新的地址,新地址應以“Present address”的形式在注腳中給出。
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訊作者,作者應該按照期刊的相關規定表達,并提前告訴編輯。期刊多以星號(*)、注腳、致謝的形式標注通訊作者或者聯系人。
1.1.4 摘要(Abstract)
應大致包含IMRD結構的論文寫作模式。根據編輯要求選擇段式或結構式。
使用簡短的句子和熟悉的詞。
注意表述的邏輯性,盡量使用標示性詞語來表達論文的不同部分(例如:使用We found that..表示結果;Based on.., we found..表示通過對...分析,我們發現)。
保持獨立性和自明性,避免引用文獻、圖表和縮寫。
盡量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數學表達式、角標和希臘文等特殊符號。
可適當強調論文的主要的論點和重要之處,但不用出現評論性文字(例如:重大發現... 首次...)
1.1.5 關鍵詞(Keywords)
關鍵詞數量要符合雜志要求。
選關鍵詞的三個層次:普通關鍵詞,用于讀者快速判斷論文的研究領域,如:影像識別(image recognition);過渡性關鍵詞,較大次級領域,例如:指紋識別(fingerprint recognition);特指性關鍵詞,有助于讀者準確地檢測文獻,例如:非剪接基因(nonalternative spliced genes)。
避免使用自定的詞作為關鍵詞,除非是科學界公認的專有的縮寫詞(例如:DNA)。
1.2 主體部分
1.2.1 引言(Introduction)
1.2.1.1 寫作套路
綜述研究背景:概述本項工作的研究或觀察的理論基礎,給出簡明的理論或研究背景(哪些做了,哪些沒做),一定要引用新的重要的相關文獻(包括正反方向的文獻),闡述其結果與意義。
指出存在的問題:說明為什么要做這項工作。
闡述研究的目的:說明有別于他人的“主意”。
“引言”要與“討論”形成呼應的關系。
1.2.1.2 注意事項
不要回避某些“最相關的引用”。
避免過多引用自己寫的文章。
解釋或定義術語以及縮略詞。
在強調自己的創新性時,要慎重而留有余地,不要自夸或過謙(避免使用“首次提出”、“重大發現”等語句)
1.2.2 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明確描述實驗對象和方法的選擇,還應說明實驗過程是否符合倫理學要求。
清楚說明實驗材料的技術規格(如理化特性:純度、濃度等)、數量、來源或制備方法。并非所有材料都需說明品牌名、制造商或經銷商,但都必須使用科學名。
參閱已有方法,應盡量引用參考文獻,并做簡要描述,但不必全部重復描述。
如果對已有方法進行了實質性改進,應清楚地說明改進的內容及理由。
采用常規儀器材料和通用方法,可只列名稱,不必詳述。
盡可能詳盡,具有可重復性。
1.2.3 結果(Results)
1.2.3.1 總體要求
選擇在文中展現那些結果。對實驗觀察結果的表達要高度概括和提煉,按邏輯順序描述或總結重要的觀察結果。
確定表現形式。數據表達可采用文字與圖表相結合的形式(避免使用文字、圖、表重復表達同一數據)。
盡可能列出“結果”的原始數據,包括與預期相反的數據。
清楚地描述一個或多個變量響應或差異的重要性,如果適合,使用變化的百分數而不是具體數據。
突出重要的發現和特點(數量特征、優化)。
總結統計分析結果,給出所有初步分析的實際P值。
英文寫作時,應使用一般過去式敘述研究結果。
寫作準確、簡潔、清楚。
1.2.3.2 Figure&Table要注意的內容(一圖勝千言~)
表格:很方便地列舉大量精確數據或資料。
圖表:直觀有效地表達復雜數據,尤其是不同數據間的比較、關聯、趨勢。
表格和圖表應有良好的“自明性”,要有統一的編號和標題。
圖表題名:準確而清楚地表達數據或資料的含義,切忌簡單地描述數據。
文字與圖表要有“相對獨立性”。描述變量間的關系或規律,而不只是結果如圖/表1.
曲線圖與柱狀圖:連續變量VS離散變量。
1.2.4 討論(Discussion)
1.2.4.1 基本內容
討論是一篇文章的“心臟”,最能反映作者掌握的文獻量和對某個學術問題的了解或理解程度。
“從特殊到一般”的邏輯結構來寫討論:從發現文獻,到理論,到實踐。
討論的重點在于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推斷(解釋現象和闡述觀點),闡明你的結果為什么具有新穎性、重要性和廣泛性,并說明作者的結果是否支持或反對某種觀點,對后續研究有何建議等。
闡釋結果與目標的關系,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勿用道歉的語氣),以及這些局限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并建議進一步的研究題目或方向(不要超過兩條)。
要避免含蓄或夸張,做到簡單明確,以便審稿人和讀者了解論文為什么值得引起重視。
1.2.4.2 注意事項
著重強調重要發現,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不要過細地重復引言或結果中的數據和資料。
推論要符合邏輯,避免實驗數據不足以支持的觀點和結論。
對結果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應實事求是,適當留有余地。
客觀公正,既闡明數據重要的科學價值,又不傷害同行的智慧。
動詞的時態要與前面的引言保持一直,都用現在時。
討論和評價與結果相矛盾的解釋,這是一個好的討論的標志(中國的作者常回避討論不一致的內容)。
1.2.5 結論(Conclusion)
有時可將“結論”包括在“討論”或“結果與討論”之中。
作者本人研究的主要認識或論點。
總結性地闡述本研究結果可能的應用前景、局限性及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結論中不應涉及新的事實,也不能簡單地重復之前所說的句子。
1.3 篇尾部分
1.3.1致謝(Acknowledgements)
對于不夠署名條件,但對研究結果有貢獻者,可以以致謝的形式列出,主要包括:協助研究的實驗人員;為研究提供方便(儀器、測試)的機構人員;提出過指導性意見的人員;資金資助項目或類別(但不宜列出經費的數量)。
盡量指出致謝對象的具體的幫助與貢獻。
為表示禮貌尊重,投稿前應請所有被感謝的對象閱讀論文定稿,致謝的某人可能暗含著某人贊同論文的觀點或結論,如果相悖就尷尬了。
使用We thank.. 而不是We would like to thank... (不要用虛擬語氣,不真誠)
1.3.2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引用的文獻必須是自己看過的。
按照雜志要求選擇合適的格式。
可以用一些工具來生成相應的文獻引用格式。
2 寫完論文的后續工作
2.1 修改論文
2.1.1論文檢測流程
檢測實驗和數據的可靠性;檢查書寫和語言組織;檢查邏輯性;檢查每一部分是否達到了要求;檢查用詞是否正確、簡潔、清楚;檢查各種圖表;檢查引用;檢測參考文獻;使用CrossCheck,Similarity Check 或“學術不端檢測系統”進行查重。
英文書寫的論文可以請母語者幫忙修改潤色,或請正規的翻譯機構提供專業的服務。
2.1.2 投稿前需要檢查的項目
是否滿足期刊所要求足夠份數的原件和復印件。
通訊作者詳細的通信地址、E-mail地址、電話號碼。
論文的字數、摘要的格式等是否符合要求。
表格和插圖分別單獨打印, 并按其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號。
確保參考文獻目錄中的各著錄項準確且完整無缺; 并且在正文中分別有引用標注。
其他:投稿信、相關的聲明信、貢獻單,等。
2.1.3投稿信(cover letter)的寫作
簡短明了、重點突出, 最好不要超過一頁;
投稿信的基本內容:
? 稿件的欄目類型;
? 建議的審稿人或需回避的審稿人;
? 聯系人或通訊作者詳細的聯系地址、電話號碼、E-mail地址、傳真號碼。
2.1.4 如何推薦審稿人?
引文的作者;
期刊的編委;
重要的研究群體或個人:
? 與期刊主辦單位的關系,
? 否曾經是期刊的作者,
? 知名度。
2.1.5 與編輯的聯系
如果沒有收到期刊的“收稿回執”,可在2-3周后通過 E-mail或電話詢問編輯部;
如果2個月后沒有收到是否錄用的決定,可以詢問;
審稿結果:
無須修改即可錄用;
改后錄用;
退稿(或改后再審)。
2.1.6 如何處理“改后錄用”的稿件
仔細閱讀并思考審稿人或編輯提出的修改意見;
修改信:
? 逐條說明按要求修改的內容;
? 如果認為審稿人或編輯的修改建議不合理,可堅持己見,但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盡快返回修改稿。
2.1.7 如果收到的是一封退稿信
認真思考審稿人或編輯提出的退稿意見:
? 暫不再投稿;
? 修改稿件, 并重投到同一份期刊(explain why);
? 修改稿件,改投其他期刊
不要將不做任何修改的原稿件轉投他刊。
2.2如何增加論文被接收的幾率?
Better science
Better writing
Better organization
Right words in the right order(logic)
Getting help from colleagues
Getting help from English editor
Getting help from journal editor
Getting your network to work for you
Hired help(English editor service)
Strategic co-author
2.3 表達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
2.3.1 句子需要注意的
在句子開頭,如果表示數字,不要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而要用英文全拼。(例如:3 bodies... 不對;而要用Three bodies... 來表示)
表示“我國”不要用at home/our country,而要用in China。
盡量用短句,不要用長句,句長最多不要超過60個詞。
注意冠詞的使用:a, an, the 別用錯。
注意代詞的使用:it, that, they... 這些指示代詞不宜在同一段落中多次使用,否則容易使人混淆。
主語和動詞盡量緊密相連,避免頭重腳輕。
圖、表一般不作句子的主語。
2.3.2 標點符號
英文中沒有書名號,而用斜體表示著作。
英文中沒有沒有波浪號(~),如果表示1到10,則用“1-10”來表示。
連字符主要起連接作用, 破折號則主要起分隔作用。
SI單位的倍數單位應根據使用方便的原則選取: 一般應使量的數值處于0.1-1000之間。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相乘所構成組合單位作為分母時, 應使用括號或連乘表示, 以避免誤解。
量符號中下標符號表達的原則為: 表示物理量符號的下標用斜體; 其他下標用正體。
一些約定的常數 (Re, Fo等), 使用斜體形式。
有關矢量、張量和矩陣等符號, 需要采用黑斜體形式。
動植物等屬以下(含屬)的拉丁文名稱(如: E. coli, Oryza), 使用斜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