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知是不是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的特色,我從小都會聽到爸媽這樣講“你不能這樣做,別人會怎么看你啊?”“你得想想別人會怎么想!”
? ? ? ? 深信爸媽權威,從沒有質疑過這種方式的我遵循此道。不管做什么,都要先考慮別人。去飲水機接一杯水,會去考慮會不會影響別人喝水,水夠不夠大家喝。排隊買單,我也會對身后的人表示抱歉,而不是想到這是收銀員工作效率的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是再三考慮,左右衡量。在大學時,身為副部長的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指揮學弟學妹完成任務,只好全包全攬。
? ? ? ?如此這般,我把自己搞得很疲累。那時候,我在乎的不是自己的時間,而且別人是否皺了眉。我在乎的不是自己的精力,而是能否換得別人一分笑臉。我總是這般思慮,那般揣摩,把自己的成長與別人的看法劃等號。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心懷善意,客觀公正,我就在這種善意惡意、客觀主觀的“別人”的湍流里搖搖欲墜,幾欲翻船。
? ? ? ?直到有一次,同事看到我購物回來反而悶悶不樂,開口問我,才知道收銀員磨蹭地結賬,我跟身后排隊的人表示歉意卻遭受兩頭白眼。同事大手一揮:“你就是個包子!要是我,我會安安穩穩地排著我的隊,理直氣壯地要求收銀員認真對待我這個顧客,因為這是我的權利!”
? ? ? ?我張口欲辯,卻啞口無言。心里浮出一種異樣的感覺。“權利”、“我的”、“理直氣壯”,原來這些聽起來并不陌生的詞匯,已經許久不曾出現在我的人生里。它們已經和我當年割讓出去的玩具、表達自我的底氣一同埋藏在人生的塵埃底下,銹蝕多年。
? ? ? ?曾經,我羨慕朋友,能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不認同。曾經,我羨慕姐妹,可以以自己最舒適的方式坦然自若地同他人相處。曾經,我也羨慕同學,能夠將任務分配到人,不用事必躬親。想起曾經,已委屈自己多年。
? ? ? ?有位朋友給過我直白的意見:“你不能讓不必在乎的人影響到你自己的人生。不論別人說什么做什么,你只需要做你應該做的,說你應該說的,否則,你遲早會累癱在全世界的目光里。”
? ? ? ?是啊,我為什么把我自己的人生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呢。我的人生,后果還是要我自己承擔啊!
? ? ? ?于是,我學會了“忽視”。忽視別人探詢的目光,定好了目標,找到了途徑,就埋頭苦干,奮力拼搏。忽視別人嚼碎的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完整的訴求。忽視別人指手畫腳的強加的經驗,實踐出真知。忽視別人或嘲諷或鄙視或不懷好意的目光,既然我的人生我自己承擔,我就應該自己做決定,遵從內心去執行,這樣才不會懊悔。
? ? ? ?一路走來,一路“忽視”,我發現我收到的質疑不增反減,當然,這已經不再是我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我已經學會了“忽視”別人,“珍視”自己,我能更自如地掌控任務,更合理地分配資源。我突然發現,“忽視”令我如釋重負,卸下重擔。
? ? ? ?學會“忽視”,調整自己排位,才能給自己一個不會后悔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