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作 48×64厘米《日出·印象》現藏于巴黎馬爾莫坦美術館
作者簡介: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年)被譽為印象派之父,是印象畫派代表人物。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于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對光色的專注遠遠超越物體本身的形象,使得物體在畫布上的表現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讓世人重新體悟到光與自然的結構。所以這一視野的嬗變,以往甚至難以想象,它所散發出的光線、色彩、運動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繪畫中僵死的構圖和不敢有絲毫創新的傳統主義。
莫奈1840年10月14日生于巴黎,一度隨父親居住在海邊小城阿弗爾做雜貨買賣,自幼就厭惡學校,視為“監獄”,像個流浪漢成天流連在海邊。他說:“我愿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濤之巔。”
他喜歡畫畫,15歲畫的畫就已掛在布丹的畫框店展出,并得到布丹的忠告:“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再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布丹的忠告滲透了莫奈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追求的畫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
在他19歲時來到巴黎,父親希望他進美術學院受教于著名畫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于各種畫展,并和一些反學院派的青年畫家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莫奈沒有逃避兵役,他被編入非洲軍團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雖極為艱苦,但對青年畫家來說是美好的兩年,因病被父親贖回法國,又在家鄉阿弗爾海灘作畫了,在這里結識了熱愛大自然的畫家瓊坎。莫奈說:“從那時起他成為我真正的老師,他完成我眼睛觀察事物的教育。”
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入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畫室,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結成“四好友集團”,聽話的三個朋友與莫奈一道開始傾向于走出畫室向盧浮宮和大自然學習。學業結束后就完全轉向楓丹白露森林和自己家鄉大自然寫生。他開始了運用獨具慧眼和一雙早熟的技巧靈活的手,獨具匠心地盡情描繪大自然的光和色彩。
莫奈所關心的是整個大自然,人屬于它而它又屬于人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的壯觀顯示著人的壯觀,在莫奈的畫中人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他們融合在景色、陽光和空氣中,而這一切又融合在畫家特有的燦爛、艷麗,卻又像樂曲般和諧的色彩之中。色彩就是描繪壯麗的自然交響樂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護病中妻子時竟下意識地去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他曾說過:“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后準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很重視筆觸,它成為色彩表現的靈魂,不同的筆觸能表現出事物不同的質感和動勢,他運用不同的筆觸充分表現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在他29歲時開始和雷諾阿共同在塞納河上寫生作畫,他們為水面上閃爍和晃動不已的光所激動,為迅速變幻的豐富色彩所迷惑,于是自然而然產生了迅速疾馳粗獷的筆觸和燦爛斑駁的色塊。他們在迅疾揮毫中獲得了捕捉瞬間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就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后來前往英國,在那里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生。回國后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于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日出·印象》。
歷經磨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于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作品簡介:
《日出·印象》是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 它標志著印象派繪畫的產生。迅速成為一個風靡全球, 影響深遠的世界性畫派。它強調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與色的變化作為繪畫的主流。莫奈被認為是第一個采用外光技法進行繪畫的印象派大師。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在晨霧籠罩中日出時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的色調中,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拖著海水中一縷橙黃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輕松的筆調中,交錯滲透,渾然一體。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筑、港口、吊車、船舶、桅桿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這一切,是畫家從一個窗口看出去畫成的。如此大膽地用“零亂”的筆觸來展示霧氣交融的景象。這對于一貫正統的沙龍學院派藝術家來說乃是藝術的叛逆。該畫完全是一種瞬間的視覺感受和活潑生動的作畫情緒使然,以往官方學院派藝術推崇的那種謹慎而明確的輪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調蕩然無存。這種具有叛逆性的繪畫,引起了官方的反對。
這幅名畫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于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當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家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墻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一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家們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
另,該畫1985年前遭搶劫,被法國被盜藝術品偵緝處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島一座別墅中查獲。
網絡上有不同版本的《日出印象》,光線、對比度等明顯不同,泥巴實在是難辨真偽,找了一幅略為模糊些的,應該更接近原作吧。如有不妥,請知情的朋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