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與人的關系十分微妙,想要生活的輕松些,測必須洞察人性,學會為人處世。
? ? ? 很長時間里,我認為凡事非對即錯,所有人非好即壞,無論在學校還是家里,沒人告訴你,好壞是相對的,人性遠非黑白分明那么簡單。于是乎,在步入社會后屢屢碰壁,尤其在工作中,雖然內心善良,對工作充滿熱情,常常還是遭遇同事的誤解和領導的批評。
? ? 直到閱讀了劉墉的處世系列書籍,才慢慢窺探人性,只有先冷眼看透人生,才能有能力守護自己內心的真摯和善良,在微妙復雜的社會中如魚得水。
? ? 首先,說話的技巧,要么不說,要說就必須先經過大腦思考一下,這些話語對別人有沒有傷害,對自己是否不利……其次,說什么怎么說只是外在的,關鍵還是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內心可以復雜,但不可狹隘,必須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父母一樣包容你,無私付出,所以,即使有人待你不公正,你也要看在眼里,再回想自己對待人家是否也如此,因為付出是對等的,萬一你付出了,對方還是那么冷漠,你心里明白就好,但沒必要時時刻在心上,擾亂自己的心情。與同事相處,關鍵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好,你就立住腳了,再積極參與單位活動,適當的人情往來,說話做事注意分寸,慢慢得,也就好了。善良也要有度,俗話說碗米養恩人,擔米養仇人,過度的善良,讓別人愈加貪婪,懂得合理的拒絕,才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再次,全面看人客觀看事很重要。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所以當某人某件事得罪于你,你就老死不與其來往,甚至成為仇人,那就太不明智了,一點沙子不能揉,終將和所有人決裂,就算吃虧也要虧在明處。還有就是顧大局,不計小節,只要大的方向利于你就是好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成熟了,就要學會低頭,就猶如當年張良如果不受夸下之辱,也就沒有后來封侯拜相的風光。
? ? ? 生長是個痛苦而漸進的過程,成長就是要把自己的行為規范用處世之道約束起來,然后在獲取新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