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 ? ?兩個頂級智者的共贏博弈

隨著《軍師聯盟》的熱播,司馬懿的智慧全方位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讀史如《三國》者,常津津樂道于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

第一幕:歷史回眸:那一場驚心動魄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這一回的“戲眼”,就是諸葛亮的編導的“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后方機關西城。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老弱殘兵,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導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以玄虛威懾,哄走了膽小多疑的司馬懿。

后人也據此編排了一出百看不厭、久演不衰的京劇傳統劇目《空城計》,現已成了當今的國粹。

請看,諸葛亮將小小的西城四門大開,還派老軍灑掃道路,自己在兩個琴童的陪同下,登上城樓焚香彈琴……當司馬懿兵臨城下時,諸葛亮若無其事,鎮定自如??谥羞€唱道:“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你來此就該把城進,為什么猶疑不定、進退兩難,為的是何情?……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似乎看出諸葛亮故弄玄虛的破綻,要發兵攻城,活捉諸葛亮,當即受到司馬懿呵斥。

接下來,真的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司馬懿恐猶疑了一番,怕中“埋伏”,在城下自我解嘲說道:“諸葛亮啊,諸葛亮,你是空城也罷,實城也罷,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當了”。于是下令“前隊變為后隊,退兵四十”。于是,也成就了諸葛亮的神話。

第二幕: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心理博弈。

歷史中,諸葛亮羽扇綸巾輕易地就以空城計騙過了司馬懿,真是如此嗎?真正的高手過招,看不到刀光劍影,勝負已定。但在刀光劍影之外,仍有招式,而你看見了諸葛亮的招式嗎?司馬懿親到城下觀看,然后下令撤軍,他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F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而他的二子司馬昭卻懷疑: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連司馬昭都已心生疑竇,“兵動若神”的司馬懿豈無思量?況且諸葛亮的謀略千古傳頌,聰明如司馬懿者豈能不加提防諸葛亮的智謀之舉?

但是對著一座空城,城下的司馬懿卻沒有看到謀略,非常奇怪的他卻看到謹慎。智謀有形,謹慎無形,有形易見,無形難知,所謂的“知己知彼”者,在高手相爭之中,你能理解對手有多深?“一生謹慎”,平淡無奇的四字,卻正是諸葛與司馬兩大高手間的毫厘之爭。

司馬懿遇到的對手是諸葛亮。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了解也是極深的。

他知道司馬懿是個高手,一般的高手,即便親近如蜀中大將關羽、張飛等,也只是大嘆諸葛亮的謀略之能而已,而司馬懿,他能更深地看透自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諸葛亮卻正是深入地利用了這一點,成功地實施了他的心理奇謀戰。

這不是一場眼見的煙硝之戰,他爭勝于無形。然而,如果就只因對司馬懿的了解,而諸葛亮就因此取勝,那司馬懿也就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了。為了取勝,諸葛亮顯露出更令人嘆服的本事,所以司馬懿是輸得心服口服;不,司馬懿應該是震撼于諸葛亮,才有后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事情發生。葛亮在城樓上焚香彈琴,怎么就讓高手中的高手司馬懿震驚了呢?這難道不是諸葛亮的故作悠閑態的心理戰而已嗎?當然不,它是這場高手相爭中最重要的攻堅戰役,成不成在此一舉!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服膺儒教,博學洽聞。有一次崔琰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英斷,有膽有識,你可比不上啊?!?/p>

什么原因讓“聰明英斷”,同時又手握十五萬大軍可以多所作為的司馬懿要親到城下觀看?“有膽有識”的他想在城下看出什么端倪,好更進一步進行決斷?其實,司馬懿親自到城下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去聽。他能見人所未見,能聽人所不能聽,所以才是“聰”“明”,才能“英斷”。

憑司馬懿機智謀略,怎能不了解15萬大軍與小小西城所形成的軍事態勢?馬謖的前鋒精兵已被殲滅,又乘勝連下三城,蜀軍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創,此時的西城已在司馬懿的“甕中”,勝券在握。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總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數,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會超過一二萬人,是“空城”也罷,是“實城”也好,先派幾千名先遣小分隊攻打西城的四門,其虛實便立見分曉,還用得著豎起耳朵“聽琴聲”嗎?這是連中等智商的下級軍官都懂得的軍事常識,何況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不帶擴音器的古琴聲,在當時紛擾嘈雜的戰場野外,充其量也不過傳播到幾十步開外,當在硬弓、強弩的射程之內,司馬懿一路風風火火的追來,豈能一箭不放,一弩不發,空手而退往返徒勞呢?他單單是為了欣賞諸葛亮的“琴聲”而來的嗎?肯定不是!如果諸葛亮當時不在西城,西城肯定會輕而易舉地落入司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轉移的物資也統統成為司馬懿的戰利品。

“空城計”,是諸葛亮臨危冒險巧設的妙計,司馬懿以諸葛亮行事謹慎,從不弄險為由,也就將計就計、假裝“中計”而故意放諸葛亮一馬。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贏家不是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馬懿。

第三幕:唇亡齒寒:諸葛亮料定司馬懿不敢進城。

因為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懂得咱中國祖傳“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訓,也熟知歷代“卸磨殺驢”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殺驢吃”的小伎倆,所以才故意放走與自己“旗鼓相當”的敵手諸葛亮。再稍微調研一下司馬懿的充滿艱險的“官運圖”,就會迎刃而解了。

曹操在世時,深知司馬懿的才智,但總是對他存有戒心,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并多次告誡,說司馬懿野心勃勃,久必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讓他作了個小小相府文學掾,后轉為丞相主簿(行政秘書)。

司馬懿對此也心領神會,為避免殺身之禍,就采取韜光養晦辦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時建功立業,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曹操死后,曹丕篡漢稱帝,因為曹丕為太子時,司馬懿是太子中庶子,為丕所倚重,所以曹丕很賞識司馬懿的才能,所以開始提拔重用,累遷尚書右仆射,撫軍大將軍等職;曹丕死,曹睿繼位后,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總督雍州西涼重兵,坐鎮長安,位高權重,朝野忌憚。

諸葛亮也視為畏途,所以利用“反間計”,散布“司馬懿謀反”的謠言,曹?!爸杏嫛?,要殺掉司馬懿,多虧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馬懿的腦袋,被剝兵權后,回鄉養老。諸葛亮聞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總雍涼之兵,今既遭貶,吾有何憂?”,于是上表請求出兵伐魏。

諸葛亮兵出祁山,連連獲勝,勢如破竹,曹魏諸將未人敢攖其鋒,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啟用司馬懿,封為平西都督,領兵與諸葛亮對壘,借以挽救危局。司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這個“平西都督”頭銜,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它應當感謝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敵諸葛亮。

從某種意義上講,諸葛亮才是決定司馬懿能否掌握權力的人物。

司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權的獵兔之犬角色,當然也明白諸葛亮存在與自身存在的關系。

矛盾的對立雙方是對立的統一,相輔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馬懿一人而已,沒有了蜀漢的諸葛亮,也就沒有了曹魏的司馬懿存在的“獨特”價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殺掉諸葛亮,蜀軍就會全面線崩潰,蜀漢也就會隨即滅亡,羽翼未豐的司馬氏就難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厄運。

這是當時的司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馬懿還需要繼續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會遭到“卸磨殺驢”的慘局。繼續“推磨”的前提,就是諸葛亮必須繼續存在,以此來爭取時間培植勢力,等待時機,施展自己的宏圖大志。

因此,司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裝呆犯傻,以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為借口而退兵。由此,司馬懿的兩個兒子憤憤不平,諸將也奪存疑惑,曹魏朝廷上下也認為司馬懿智商不高,膽小多疑,優柔寡斷,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也放松了對司馬懿的戒備之心。至此以后,司馬懿雖重兵在握,處于明顯優勢,但對蜀漢從不主動出擊,更不擊潰諸葛亮的主力,使諸葛亮繼續保持一支攻擊能力,以維持相對的戰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謾罵,不聽諸將的合力勸告,堅持據守方略,耐著性子與諸葛亮磨。相互間偶爾有點小動作,都屬“邊界摩擦”,雙方領土基本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這就充分表明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和戰略遠見,他故意給曹魏留下一個他人獵獲不到,只有他司馬懿這只老獵狗才有可能追及得上的“獵物”——一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和一支具有一定攻擊能力的蜀漢軍事力量。

有獵物:獵狗暫不能烹;“磨”沒推完:驢還不能殺。

這樣,司馬懿就給自己創造了生存空間和發展余地。等到把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裝起病來,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敵減少猜忌,暗中密謀、等待時機、發動政變,最終奪取了曹魏的大權。(至于忠、奸之說,應另當別論。追根求源他曹魏政權也是從別人手中篡奪來的,這屬歷史的輪回報應,勿庸贅述。)

“三國歸晉”的歷史結局,就足以證明,司馬懿在“空城”下所表現出來的超高智商,絕非咱等閑之輩所能望其塵??v觀歷史,“三國”中光明磊落、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只不過是慣于韜光養晦、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歷史配角而已。

因此當司馬昭問:“莫非諸葛無兵,故作次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時,司馬懿以”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為由引兵離去,作出了中計的樣子,其用心苦也!

這,也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啊。

有人說是諸葛亮贏了,只一人一琴就喝退了司馬懿15萬大軍!有人說是司馬懿贏了,他看出了諸葛的計謀,卻將計就計,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智慧!

但我覺得他們是共贏,他們的關系不只是敵人,也是同命人。心照不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
    JACKNPC閱讀 38,040評論 2 12
  • 2017年至2018年陸續寫下,兩萬四千余字。落筆因由,上部英雄崛起群雄逐鹿高潮迭起,將鼎立而未鼎立的三國之勢,描...
    無物心靜閱讀 1,799評論 0 0
  • 《孫武十三篇》頭一篇就先說“兵者,詭道也”,什么叫詭道? 咱先說說這個“詭”字:言字旁,形聲字,讀作“鬼”,欺詐、...
    輕揚2009閱讀 164評論 0 1
  • 目錄 上一章 遙遙無期的等待,真的能有再見面的時候嗎?那份真誠的心,也只不過是善意的謊言,自欺欺人罷了。未來捉...
    正曉孩閱讀 342評論 3 8
  • 其實是或許沒人喜歡知道你想什么,喜歡你迫切想要分享給他們的趣事,沒必要太過介意,習慣就好。
    Simoneting閱讀 11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