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看《一匹出色的馬》中兩句景物描寫的句子:
河水碧綠碧綠的,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波紋。
路的一邊是田野,蔥蔥綠綠的,非常可愛,像一片柔軟的綠毯。
一、分析句子特點
在課后的習題中,對于這兩句話的要求是:讀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再把句子抄寫下來。
從“邊讀邊想象畫面”,說明編者也發現了這兩句話的“畫面感很強”。讓學生把句子抄寫下來,目的就是要記住這樣的句子。
對于景物描寫來說,能寫出畫面感,那是很高最高境界了。
那我們來欣賞一下第一句話描寫的景物。以你的眼睛為攝像頭,以慢鏡頭的方式開始欣賞:你先看到了河水,然后你發現河水是碧綠碧綠的,接著吹來了一陣微風,緊接著河面上泛起了層層波紋。
你感覺到了嗎?這個景物描寫,展現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其說是畫面感,還不如稱為“視頻感”。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第二句話描寫的景物。開始欣賞:你看到路的一邊是田野,你又仔細看了看,發現田野是郁郁蔥蔥的,你覺得非常可愛,你想到了綠色的地毯,覺得這片田野就像一片柔軟的綠毯。
從第二句話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動,感覺到思緒的流淌。
以上是從語義角度分析的,從句子結構看,這些畫面感強的句子有什么特點呢?
我們發現,這兩句話都不算長,但中間好多逗號。每描寫一個特點,就來一個逗號,這個逗號的作用就是給我們留白的,給我們一個想象的時間。
如果把這兩句話變一個形式,你讀一讀,看看有沒有之前那種動態的畫面感了?
碧綠碧綠的河水在微風下泛起了層層波紋。
路的一邊是綠綠蔥蔥的、非常可愛的、像柔軟的綠毯似的田野。
改成了長句形式,讀起來是不是缺少了一種動態感,這時候,你要在腦海里想象出畫面是不是有點吃力了。
很多通俗小說,寫的時候都是以短句形式,增加句子中的逗號,目的就是讓讀者讀起來更輕松。
二、景物描寫動態畫面感訓練
家長可以為孩子尋找一些長句形式的寫景描寫,如果找不到,家長可以自己把一些短句形式的景物描寫改寫成長句,讓孩子來改成短句。
舉例:潮濕的空氣里蕩漾著誘人的、夾雜著泥土味的小草芳香。
可以改為動態的寫景句子:空氣有點潮濕,可以聞到小草的芳香,中間還夾雜著泥土味,十分誘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短句形式的描寫一定優于長句,這個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長句便于表達復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明快。長短句的結合使用,可以形成一種交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