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特別有意思,古人在解釋某一個(gè)字的時(shí)候,喜歡用同音字來注解,漢代學(xué)者劉熙在《釋名》中這么解釋——
什么是“春”?“春者,蠢也。”,春天來了,萬物蘇醒,開始蠢蠢欲動(dòng)了,這就叫“春”。
什么是“土”?“土者,吐也。” 土啊,土里面能吐出稻子、麥子、蔬菜、五谷雜糧,土生育萬物,這就叫“土”。
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一個(gè)人修德立身,仁義滿懷,恭敬禮讓,能夠得到、悟到人生和社會(huì)的真諦,就是有德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得到了嘛。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
當(dāng)然,如此,心安。
《大學(xué)》中也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看看,中國文化處處講禮,處處講德。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禮儀中國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