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完全生活在一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廣告、資訊充斥在我們身邊,今天哪家美食店因某影視作品火了,明天哪個生活用品被明星代言了,常常都會有一大批人跟著、追崇著,我們經常受他人的影響決定自己的選擇。
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每天都面臨著許多“誘惑”,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營銷手段,讓我們去旅行、去品嘗、去觀看、去感受、去體驗。
就連樓底下的早餐店都會定期不定期推陳出新,制作精美的海報,用美化后的食物圖片吸引著我們的胃。
我們時常喊著如何減肥,等到夏日炎炎的傍晚時分,待路邊夜宵店經常能聞到肉質經過炭火烤制后飄出的香味時,那一刻,我們的嗅覺變得異常靈敏,平日健身抵御高熱量的習慣在那時也無法抵御大腦發出的愉悅指令,腳步不由得放慢,徑直走向燒烤攤
一直以來我們其實都是無法抵制誘惑的,我們從遠古時候進化到如今成為食物鏈的最頂端的生物,我們還是會受方方面面的誘惑,無論是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
正因我們是普通人,而誘惑又是無處不在的,微博一刷半天又過去了,科技公司請了心理專家來設計的產品,目的就是讓我們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專家運用了很多心理學知識投“其”所好,往往是這種投其所好改變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狀態。
新聞曾經報道過許多關于這方面的例子,親友相聚,彼此卻低下頭不亦樂乎的玩著手機,忘卻了相聚的本質是相互交流感情,寧愿在微信當中發一個表情,也不愿給對方一個真摯的微笑。
除了這些科技的發展我們無法抵御,我們也無法抵御人性的扭曲。影視作品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原本是最清廉、正直、公平,意志最堅定的人,在經歷挫折導致價值觀錯亂的時候,往往心腸會變得比任何人都更歹毒。當誘惑來到面前,我們都太高估自己的抵御能力了,其實沒有多少人能夠抵擋的住。
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廈門遠華集團的老總賴昌星為賄賂大小官員,都是逮住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投其所好,即使是好的習慣與愛好,都能被他人利用,不可不警惕誘惑的厲害程度。
誘惑不要去抵制而應避免與其接觸!當在學習時,把手機網絡關掉放在遠處看不見的地方;當外出散步的時,盡量繞開有夜宵店的地方;休閑時可以出去種花、爬山、拍照,把微博與抖音放在卸載列表里,斷了沉溺手機網絡世界的苗頭。
避免與“誘惑”正面接觸,才能最大限度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此一來,我們才有精力去思考哪些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哪些是我們應該花時間去練習、去陪伴、去經營,當我們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加充實、更加坦然、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