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第五十四課 死亡與結生相續、發心之量、除邪分別感悟
通過本課的修學,我知道了生命的輪回是由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循環構成,而死亡與結生相續,包括死亡、中陰和受生三方面的內容。臨終時的心念不僅關系到死亡過程引發的痛苦程度,更關鍵的是決定未來的生命發展方向,所以臨終時把所握心念非常重要;同時通過對苦諦和集諦的學習,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輪回是苦,從而生起了出離之心。
通過修學,我們知道現有的有漏生命必定會死亡,但是怎么死和何時死卻不一定。死緣有三種,分別是壽盡死、福盡死和不平等死。其中壽盡死是最好的,也是我所向往的。但是要感得壽盡死也是不容易的,想想自己之前隨意地揮霍福報,貪圖享受;在飲食上沒有節制,吃得很多而且還經常吃些不健康的食物,如果繼續那樣下去很可能會感得不平等死。幸好修學佛法后,讓我認識到改變了觀念和想法,知道要少欲知足,懂得珍惜福報,注意飲食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我覺得將來感得壽盡死還是有希望的。
死亡時要承受四大支解之苦,而且還伴隨心理活動,要經歷粗心和細心兩個階段,死心有善念、不善念和無記心三種,這三種心都存在于粗心階段,到細心階段都將成為無記心。善念、不善念和無記心這三種不同的心行狀態會關系到死亡過程中所引發的痛苦程度,更關鍵的是決定未來的生命發展方向。死亡時如果我們存的是善念,那么就會看到很多喜歡的境界,死時也會很安詳、很開心,四大解體的痛苦也會很輕微,而且會去往善道;而如果死亡時我們存的是不善念,就會看到很多恐怖、猙獰的境界,內心會很痛苦,四大支解的痛苦會非常劇烈,而且會去往惡道。如果是無記心死,那么痛苦和快樂都不會生起,隨業力流轉。所以臨終的念頭非常關鍵,它是我們轉變命運的關鍵時刻,也是檢驗我們修行功夫的關鍵時刻。想想自己平時大部分時間還是隨著原有的串習去思惟、說話和做事,只有當有心行關照時才會起善念,所以就我目前的狀況來看,面臨死亡時的四大解體,或者面臨不善的“他力”,面對臨終時恐怖、猙獰的境界,我起的念很可能還是不善念,所以死后的去處肯定還是三惡道,所以我要時刻給自己敲警鐘,不能以為皈依了、修學佛法了就能保證去往善道,只有心念時刻保持在正念上才能減輕死亡時的痛苦,才有解脫和出離輪回的希望。另外在粗心階段如果我們做一些臨終的關懷和引導,就可能轉變死者的心念,減輕死者的痛苦,改變他死后的去向,所以粗心階段做引導是很有必要的,書院的臨終關懷培訓真的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有機緣的話我也要積極參加。
現在我知道為何我執是生命延續的動力了。因為我執的關系,我們會擔心死了之后沒有了“我”,因為這種執著,所以導致中陰身的出現,中有又因為我執前去投生,然后中有滅而進入生有階段。想想自己平時的想法幾乎都是跟“我”有關,所以我執還是很重,所以我很有必要在破除我執上下功夫,現在我也在有意識地弱化我執,比如我現在會試著放下一些自身的利益,如果沒有這些利益我也照樣過得挺好;少考慮一些自身感受,太在意了自身就容易受到傷害,然后再去傷害他人;另外個人認為自卑也是我執的表現,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做好自己就足夠了,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我逐漸放下我執。
中陰身的階段非常關鍵,它能決定我們未來的生命狀態。除了生天和下地獄外,中陰身通常要經過等待生緣的過程,其壽量只有七天,一共可以更換七次,四十九天內一定能得到生緣,在這四十九日之內我們還可以通過超度來改變中陰身的投生去向,所以及時為亡靈超度非常有必要,而且越早超度越好。
我知道我現在就處于生命輪回中的本有階段,正常來說本有階段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也是唯一能自主地改變生命走向的階段,其它三個階段都只能被動地被業力和惑業牽引著去受生、去經歷中有和死亡,雖然本有階段能夠改變生命走向,但如果沒有強烈的出離心,也很難擺脫業力和惑業的牽引,然后還是要不斷地輪回受苦。好在今生我能遇到佛法,又具備能修學佛法改造生命的暇滿人身的身份,所以我要珍惜現有的修學因緣精進修學,并且經常地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這樣就有出離輪回、獲得解脫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