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知識大遷徙這本書,聽完有很多新的觀點。
當今網絡發達,從網上什么能查到,腦袋記憶多少知識還重要嗎?經常會有這樣的觀點,特別是有些孩子的媽媽覺得學習沒那么重要;學習好不代表以后就活得好,這本書的一些例子告訴我們,有知識比沒知識的人活得更好。
當很多人想知道什么可以直接去上網搜的時候,你忘了一個事實,在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該搜什么的時候,網上的知識跟你有什么關系呢?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其實越來越無知.
達克效應(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現象),讓我們要時常需去照鏡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
例子:成績越差的人學生給自己打分,成績越差的學生給自己估的分越高,同樣的事也會發生在司機身上-那些車技很差的司機普遍認為自己是好司機。
理性無知,很多人陷入元無知的狀態,意識不到自己無知的狀態。以為什么網絡上都有,但你沒有觀點,沒有思想?總不能上網搜一下。
聽完學到的新觀點:
1、有知識的人比無知的過得更好。知識依然有紅利,記信知依然有用。
2、身邊各類知識與我們人生的關系。有幾類通過統計結果,是可以給我帶來實際效果(過得比較好),有健康知識,體育知識,再財知識,文科效應。
無知的世界,如何成為贏家?
這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在無形中抬高了社會的求知門檻;比如讓人看懂圖標,復雜的合同單,說明書等等。這都是可以人為避免的問題。
所以作者呼吁,個人獲取信息的來源不要過于單一,不要看太多新聞或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另外,改變你的瀏覽器偏好的設置,不要在不由自主把時間交給那只想抓人眼球的運營商。
另外協調式民調簡單投票更有效果,這樣才能真獲得參與者的有效意見。
狐貍式的廣博優于刺猥的專精。
最后,終身學習,多去獲取不同類型的知識,不僅是我們獲取財富與健康的手段,這種行為本身還塑造了我們的直覺和想象力。
當你覺得所有東西都可搜一下的時候,有一樣是你搜不到的,那就是你應該搜什么。
網絡只是你生活的一個工具,只是協助你,但它不能解決你的思考方式,它不知道你的真正問題,不能評判網上結果的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