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多次讀《小石潭記》,感覺很簡潔,大家的文字就是以一當十。
三字一句,鏗鏘有力,四字為體,氣象萬千,句式參差變化,活靈活現,若游龍出云,又似雷霆閃爍于曠野。
這種文風,很適合演講,恰如其分宣泄情感,抑揚頓挫,毫無口干舌燥之態。
可惜,今人已經擯棄了這種恣肆汪洋的文字,追求氣勢磅礴,加大語句的含量,追求冗長的段落,可以彰顯自己的博學,于古人的靈動飄逸和言簡意賅背道而馳。
可喜的是,毛主席將此文風推到了極致。請看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一,七,三,五,句式跳動有力,氣勢恢宏,逸興翩翩。
學古文,領會古人英明處;學古人,應用古人巧妙處;學古人,撒播芳香萬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