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提問,一位媽媽擠了她五歲兒子的一點牙膏,然后他兒子特別生氣。這位媽媽覺得他兒子很自私,很小氣。還有一位媽媽因為想吃她女兒的的一點食物,被她女兒拒絕了,她覺得孩子很自私,總覺得自己那么愛孩子,但是孩子就像一個冷血動物一樣,所有的事都只想著自己。
這就是我們大人,自己沒有理解孩子,反過來還給孩子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孝順”等莫名其妙的標簽。
那位擠了他兒子牙膏的媽媽,如果事先問了孩子,征求了孩子的意見,我想孩子未必不會肯,甚至會很樂意的幫媽媽擠牙膏。而那位想吃她女兒東西的媽媽,也許并不是真的想吃孩子的東西,只不過是父母長輩的常用伎倆,想用這樣的方法來試試孩子愛我嗎,或者全家輪流問一遍孩子想給誰吃,從而得出結(jié)論孩子最愛誰。
在這個新媒體盛行的時代,有一句話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對熱血青年的激勵,而我想用在小孩子的身上可以改成”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的世界很小,但是小小的身軀也有他小小的想法,需要我們大人蹲下來傾聽他們的聲音。
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有物權(quán)意識,也就是常說的“小氣”的開始。只要是自己的東西都不能被別人玩或者用。小苗現(xiàn)在就是這樣,他的椅子我不能坐,他的小推車我必須提前問他可以玩嗎他才會給我玩,最搞笑的是有一個靠枕是我用來給他放動畫片時墊著ipad的,因為每次都這樣,小苗也把這個認為是他的,我有時候想用來靠一下,他都說不行,他說“這是苗苗看小豬佩奇的,媽媽不用”。
正是因為理解,所以我完全沒有覺得孩子是自私,只是覺得孩子特別可愛。
物權(quán)意識的發(fā)展,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小氣”的一面,也不是等他大了就懂了而放任不管。
培養(yǎng)理解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一件事。物權(quán)意識的到來,幫助孩子珍惜自己的物品,也能夠明白別人不能隨意用自己的東西,小小身軀也會努力維護自己的東西。
想到前幾天帶小苗在廣場玩,我們把小苗的滑板車放在廣場一角,去別的地方去玩了。小苗玩著玩著發(fā)現(xiàn)有好幾個大哥哥在玩他的滑板車,然后他跑得特別快的趕過去,我知道這是小孩子的事情,也沒有過多參與,只見他邊跑邊喊苗苗的滑板車不拿,然后在兩個比高他了大半個腦袋的哥哥和一個小姐姐中拿回來了自己的東西。我在后面追著小苗跑,他也完全沒有說害怕讓我過去拿,我覺得小家伙特別勇敢,還特意拍下來的視頻給他爸看。
物權(quán)的觀念既是孩子對自己東西的保護,這時候也是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物品的最好時機。尊重別人物品是一種社會規(guī)則,我們教會孩子尊重這個規(guī)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不會被別人排斥,這能夠幫助在孩子以后成功順利的進行社會化。
培養(yǎng)寶寶物權(quán)意識也是需要我們大人巧妙的結(jié)合方法。
1從孩子有點獨立意識起就在家炮轟“這是爸爸的”“這是媽媽的”等界限明確的話語
我們在小苗很小就開始說這些,不要覺得孩子這么小不懂,養(yǎng)孩子最需要未雨綢繆,而不是等他懂了再教。正是因為這種炮轟式的說教,小苗現(xiàn)在在外面也能完全理解外面的東西是別人的,他也不會去拿去搶,當他想要時會看看我,然后我會帶著他去問問別的小朋友愿意給他玩嗎,如果不愿意小苗也不會說是大哭大鬧。因為他能理解這個規(guī)則。這樣做也能讓我?guī)鋈ネ媸⌒暮芏?,天知道孩子在外面搶別人東西而大哭大鬧讓大人有多抓狂。
2家長以身作則
許多事情家長說破嘴皮也不一定見效,因為孩子還是不能懂其中的意思。這時候只需我們大人做好最好的示范就可以了。比如我們要用小孩的東西時就先問他,我可以用你的小剪刀嗎?得到了允許才去用,這樣小孩也會學會去尊重別人的東西。
3蹲下來,理解孩子
出門誘惑總是太多,別人的玩具,別人的小車總是喜歡拿來玩。這時候我們需要耐心的去理解然后教導他,每一次都耐心的和孩子說,這是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玩。一次不會教十次,孩子總會明白。聽著好像比較麻煩,但是這樣的麻煩事情以后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受益。
4帶著孩子把借的東西還回去
前兩天帶小苗去玩,小苗很是羨慕一個小姐姐有氣球,然后這個小姐姐就分了一個氣球給小苗,沒多久小姐姐準備回家了,她又想要回這個氣球,這時候我就和小苗說,這個氣球是姐姐的,現(xiàn)在我們要還回去了,小苗當然有點不愿意,但是多耐心的說了兩次他就自己送過去了。我們大人總是不看重小孩的東西,總覺得一個氣球要不要無所謂,其實想過來孩子對我們大人的物品也無所謂,那他隨便把我們的手機等孩子完全不在乎的貴重物品給別人我們會愿意嗎?其實這些道理都一樣的。
5當孩子知道分享時多鼓勵,強化
小孩子的分享不能強迫,但是偶爾小苗會把他在吃的東西給我吃時,我會大聲的說謝謝,小苗在分享食物給媽媽。在家里我們大家吃東西時,我也會經(jīng)常安排小苗給我們分發(fā)食物。這樣做一舉多得,讓他能感覺他在家的重要性,無形中培養(yǎng)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6對孩子說出去的承諾要做到
當孩子在外面拿別人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孩子陷入了大聲哭鬧等矛盾,這時候最輕松的解決辦法就是“媽媽回家給你買”。這句話很湊效,但是不能只說不做。如果我們答應了小孩,就一定要記得兌現(xiàn)承諾。如果我們只說不做,次數(shù)多了,孩子也就明白父母是騙他們的,這種做法損失太大。
7“高質(zhì)量的陪伴”和“讓孩子有路可走”
這個以前寫過,做到這兩點,孩子在搶別人東西之前就會化解矛盾。
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有很多好處,尊重孩子的東西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也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減少孩子的依賴性,鍛煉孩子的獨立性,這能使家庭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尊重,讓我們善待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不要用我們的錯誤的狹隘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天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