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已經是被用爛的詞語。越來越少的人可以暢談夢想,因為現實越來越殘酷,靠夢想支撐不了多久,就會被夭折。
每個時代都是屬于年輕人的,因為沒有他們現在的拼搏就不會有未來的世界。可是前行的路上,個性是相對而言的;只是對于老一輩來說,90后都是張狂的一代,張口閉口都是:“現在的年輕人啊,越來越有個性了!都想按著自己的想法去活,可連自己都還養不活呢!”
就是這樣的現實,這樣語言,讓很多90后都不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夢想。因為多的是看你笑話的路人。同輩人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有個性的90后,實際上是少數的;因為他們是有夢為馬的人。
說起街舞,大家一定會想到易烊千璽;說起說唱,唯一闖進前四VAVA已經人盡皆知;說起演員更是有吳磊,鄭爽,楊紫和張一山這些小鮮肉們;說起創業,大學生們一定對超級課程表不陌生,而其創始人余佳文剛好是90年的。
看看這些例子,他們無一不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并懷揣著職業理想;那些被我們稱作“夢想”的東西已經被拉高了一個層次。大部分普通的90后,在按部就班就9年義務教育下,“夢想”變成了幻想,喜好更是一換再換,對未來又充滿著不確定;所以和雞湯一樣,夢想反而成了一束虛幻的陽光。
內心渴望成功,渴望追上同齡人的腳步,堅持個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永遠都是年輕人內心最真實的東西。因此有很多勵志書籍,工具類書籍越來越暢銷。其中《自控力》,一本“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課程”,是我在大學接觸到的第一本企圖改變意志力的書籍。
還記得里面第一章就將“夢想”分類為: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個部分;以此來研究什么是意志力,該怎么訓練意志力。
也許這本書是成功的,但卻是我沒能做到;實際上,這種半途而廢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以至于讓我自己都質疑“夢想”是個逃避現實的謊言。
但直到我腦中有了一個觀念,不是問自己我的夢想是什么,而是問自己:你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這個問題把我拉回到了自己的內心,我不再考慮閱讀一本書可以給我帶來什么意義或價值;我不再企圖學到一個知識后,馬上就能照本宣科,應用自如;我不再自責我曾經沒有做到過的事,而是放眼我現在能去做的事。
就像樂嘉在《本色》前四個章節提到的那些回憶,是為了讓我們回答:從一開始就變化了的一個問題:“你想以后不做什么嗎?”
似乎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像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一樣,不愛一個人卻很明確為什么。所以不想做的事情,依據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只要你還愛自己,你就一定知道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這個問題就精妙在于不是問你不想做的事,而是你想以后不做的事。
而要避開那些以后你不想做的事,現在的你就該做可以去做的事。否則你將失去選擇的權力。
為什么不談夢想,是因為沒有閱歷我們很難分辨夢想和幻想的邊界。比如年輕人都喜歡街舞,你可以幫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強身健體,但要把它當做掙錢的目標,你比不過專業的舞者,因為舞蹈的根基很重要,一蹴而就不可能。
樂嘉可以談夢想,因為他只是在回憶過往。在四個章節里的回憶里,他把夢想分成了五類,有已經實現的,有正在努力的,有機緣巧合下促成的,也有還未行動的和已經放棄的夢想。
按照他的分類,還有一個年輕人不談夢想的理由就是:別人夢想的力量是刺激不了自己的,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有一個標桿,要像他學習;可誰又愿意變成別人,而不是做自己呢?
何況自己沒有實踐過的事別人說的天花亂墜自己也不信,還不如親自去挑戰一下;夢想的力量是上一個成就積累下的能量。而關于夢想到底要不要說出來,從樂嘉的故事里來看,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強烈的欲望和富有激情的去做自己喜歡事情,而感到滿足開心的話;那么“夢想”也就沒那么重要了!你說呢?
《本色》·1~4節·經典語錄
性格色彩創始人/樂嘉
一·夢想——那些你想實現的和未曾實現的:夢想都與行動有關——不動就是幻想,動了就是夢想,動到底,夢想就實現了。
第一類? 已經實現的夢想:秘訣就是內外雙修:所謂內力,是你必須要做成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所謂外力,是你要找到別人鼓勵你,給你信心。
第一你光說好聽的沒用,你光給激勵也沒用,關鍵還是我自己要辦成事;第二,夢想是個放大的過程,自信是個累積的過程。
想做一份可以天天出差的工作:自己不強大,就要受人欺,哪兒都一樣。
想一日三餐都能吃的起肯德基:當你達成一個夢想,你會獲取等值的力量,而想得到更大的力量,必須完成更大的一個夢想。一言以蔽之,夢想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力量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當你將一個夢想達至封頂時,你會給自己另一個全新的夢想,這是你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的唯一方式。
第二類? 正在努力的夢想
想環游世界:環游世界這個夢想,除了興趣,至少需要兩樣東西:錢和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只想休閑愜意地享受小資生活?還是有強烈的意愿去體驗這個世界?
?這類夢想,我強調“想且正在實現”,就意味著沒打算放棄。即使迄今為止,你只去過世界上的一個地方,抑或你從未離開國門半步,只要你不放棄這個想法,仍有實現的可能,但如果你自己打算放棄了,就甭想了。
想有生執念騎行兩萬公里:把實現夢想的周期拉長,心不那么黑,不奢望一口氣吃個胖子,每年抽十天,每天120公里,一年下來,也能騎行1200公里,二十年下來,也有24000公里,能算半個專業人士了。
你的夢想如果還沒實現,其實,只需把這個夢想不斷強化,加上一場義無反顧的行動而已。
第三類? 開始沒想但現在越來越想的夢想:第三類是一開始你壓根不敢想,后來越來越敢想。這和機緣有關,要看機緣敲門時,你準備得如何。
只要是你有興趣的未知領域,只要終極目標不偏離,都可盡量嘗試,在所有未知的背后,都可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
想成為作家:當你說出夢想,被人嘲笑時,如果有一天你敢放棄,你就會一生都活在作家是個懦夫的羞恥感之中,這樣,你沒有回頭路,你無法打退堂鼓,你的這些夢想會自動督促你前行
關鍵是:不要讓人偷走你的夢想,因為,只有你會為你的夢想負責,除你之外,無人珍惜。
你只要大方向不錯,只要不停地走,你要的,就會慢慢有的;你站在那不動,什么奇跡也不會發生。
第四類? 還沒有行動的夢想:1.想用英語給老外做培訓和演講 2.想學會彈鋼琴
第五類已經放棄的夢想:1.想成為記夢者 2.想成為長笛演奏家 3.想成為魔術師——但我高興的是,作為一個痛恨半途而廢的人,我并未因這些半途而廢有所痛苦。當中的原因是,只有當你特別想實現,你從未死心,可你清楚地意識到你終究無法實現時,才會痛苦。
尾聲:每個你努力過的夢想,都該轉換成你自己的愛好或者美好的回憶,不要去抱怨自己怎么花了這么多時間在一個沒有實現的夢想上,這種態度對你自己的生命是個摧殘,也會讓你對夢想的憧憬有所保留,有所止步。
你夢想了很多,每個夢想你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但舊的夢想還沒開始或堅持到底,你就有了一個新的夢想取而代之,結果你總在新舊交替中疲于奔命。你這一路總在追尋最新最美的夢想,可你從來沒有真正全身心投入過一個夢想,也沒有真正實現過一個夢想。既然你沒有在一個夢想上取得你想要的成功,你就不可能從夢想中得到你所想要的力量。忙活了一輩子,結果一事無成。
二·目標——旱鴨子的跨海自白
三·欲望——紀念我的地鐵長腿:假的欲望是“想要”,真的欲望是“一定要”。
明白,如果我真的想實現一個目標,首先得問自己:“我對這個目標的欲望到底有多少?”
四·熱愛——天天做愛煩不煩:人生成功最核心的要素不是夢想,不是欲望,不是激情,不是堅持,不是信念,不是專注,這幾樣東西的真正源泉只有一個,就是——熱愛。有了熱愛,夢想和目標不會改變和動搖;有了熱愛,你才會有強烈的欲望;有了熱愛,激情自然而生,就像你愛一個人,自然會有生理反應;有了熱愛,就會開心,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是不需提醒自己咬緊牙關死命堅持的;有了熱愛,你自然會全身心地專注,會覺得時間飛逝。所以,熱愛是一切成功的基礎。